“硅谷唯一的競爭對手”——有著百年歷史的權威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這樣評價北京。而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5%、創業投資金額和案例數約占全國三分之一的中關村(5.10, 0.00, 0.00%)國 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無疑是中國“硅谷”最核心的地標。2013年,是中關村在世界創新舞臺上愈加出彩的一年。這一年,中關村實現出口總額336.2億美 元,同比增長28.5%;為中國創新贏得話語權的國際標準首次破百,達130項;成功獲得有“全球科技園區奧運會”之稱的2015年世界科技園協會 (IASP)年會舉辦權;在加拿大渥太華設立國際孵化中心;出臺中關村國際化發展行動計劃;繪制全球領先技術團隊分布圖……中關村之國際化勢不可擋。
從“電子一條街”發展到現在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究竟如何出彩世界?
先行先試
先行一步讓中關村釋放出更強創新活力
敢為人先是中關村之“魂”。今年4月,21位北京農學院教師理直氣壯地擁有了企業法人和教師的雙重身份,成為中關村“京校十條”的首批獲益者。這21家企 業將獲得市校兩級總金額約397萬元的資金支持,將象牙塔的創新成果推向市場。今年年初,《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 行)》(簡稱“京校十條”)發布,推行高校可自主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審批,轉化所獲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獎勵,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位等系列改 革,讓高校教師創業不再束手束腳、偷偷摸摸,被業內稱作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說明書”和“路線圖”。
“京校十條”,是中關村“1+6”和“新四條”之后的又一突破。這三組新政啟動實施的時間分別是2010年底,2013年9月及2014年1月,改革步伐 提速之快可見一斑。這些先行先試政策進一步深化了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改革試點,大力促進科技成果產 業化,為一大批企業帶來切實幫助。
“‘1+6’政策,絕不弱于美國政府對硅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柳傳志表示。事實上,不僅僅是“1+6”,中關村多年來一系 列先行先試政策無不“動真格”、“出干貨”:率先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建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部市會商工作機制;與國家部委聯合開展中關村現代服 務業試點;積極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和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促進工作試點;啟動建設中關村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7.72, 0.06, 0.78%)和未來科技城;率先建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資金統籌機制;重組設立中關村發展集團;建設中關村示范區展示中心……回望發展路,先行先試的每一步都讓中關村釋放出強大的創新活力。
孵化蓄力
平均每天有11家科技企業在中關村誕生
“有一個做汽車特色服務的創業團隊,為省錢,他們5個人每天過來就點一壺茶,等從這里走出去的時候,投資界對其估值是5000萬到1個億。”在被中關村管 委會授予“創新型孵化器”稱號的車庫咖啡內,工作人員李燕給記者講起這個例子時顯得很平淡,因為在這里,發生了太多創業者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的故事。
“中關村已經成為硅谷以外創業孵化模式探索最活躍的地方,產生了一批既有硅谷特點又有中關村特色的創業孵化模式。”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早 期孵化方面,硅谷有YC、Tech Stars,中關村有創新工場、常青藤創業園;在創業者開放辦公方面,硅谷有I/O Venture、Hacker JoDo,中關村有車庫咖啡、3W咖啡;在創業媒體方面,硅谷有Tech Crunch,中關村有36氪;在創業者網絡社區方面,硅谷有Angellist,中關村有36tree、天使匯、創投圈等。這些創新型孵化器的孵化成功 率高達60%。
在中關村,“孵化”的力量使人振奮:海淀創業服務中心孵化的啟明星辰(30.71, 0.36, 1.19%)和奧瑞金(46.23, -1.89, -3.93%)種 業成功上市;啟迪孵化器的鉆石計劃已支持近30家企業,其中多家企業成功上市;亞杰商會“搖籃計劃”已輔導培育了聚美優品陳歐、中文在線童之磊等百余位創 業家。截至目前,中關村擁有各類創業孵化機構100余家,孵化總面積超過324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超過12000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7000家。在 孵化器的推動下,中關村每年新創辦的企業有4000多家,平均每天有11家科技企業誕生,四分之一的入孵企業孵化成功,2013年新創辦企業達6000 家。
多年來,中關村不斷創新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理念,率先將暫不符合國家和北京市孵化器認定條件的多家早期創業服務機構認定為示范區創新型孵化器,納入中關村 創業服務支持體系;對孵化器支持方向從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向軟環境為主轉變,加強對早期項目的支持;推動孵化器專業化發展,加大對公共技術平臺支持力度。
在《福布斯》中文版2013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中,中關村創業者占36%,這背后與中關村極具活力的孵化生態密不可分。
金融給力
科技金融是中關村在新階段創新發展的關鍵和核心
瞪羚,一種極其敏捷、善于跳躍和奔跑的羚羊。人們用它來形容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奔跑在創新草原上的“瞪羚”們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融資難。中關村在 2003年啟動“瞪羚計劃”,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以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等機構為實施主體,把信用評價、信用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擔保貸款業務結合,為 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資方案。
借力“瞪羚計劃”,北京凱英信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得到的第一筆銀行貸款和中關村投融資機構的持續支持,不斷擴大業務、加快研發,如今已累計擁有自主知 識產權近70項;中博農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手握合同大單,但現金流水只有4000多元。千鈞一發之際,在沒要任何固定資產抵押情況下,中關村科技擔保 公司向他們出具擔保函,助其順利拿到150萬元貸款,力解燃眉之急……“瞪羚”們真正實現了跳躍:2013年中關村“瞪羚”型企業總收入是2003年的4 倍,利潤總額是2003年的4.4倍。
中關村已成為我國創業投資最活躍的區域。中關村管委會科技金融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活躍在中關村的創投機構有100多家,管理的資金規模約200 多億美元,近幾年中關村新上市的公司中75%以上都是獲得過創業投資支持的企業。與此同時,中關村新三板代辦試點引領全國,上市公司群體快速壯大,“中關 村板塊”效應增強。
中關村的科技金融創新持續不斷:全面實施企業信用培育工程、科技擔保融資服務工程等6大融資服務工程,緩解企業貸款難題;推動商業銀行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提供貸款支持;研究啟動中關村科技物業資產證券化試點;啟動中關村示范區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示范項目保險試點;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私募債試點……科 技金融正不斷點燃著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讓新時期的中國“硅谷”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