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圣克拉拉谷地,從一間車庫538美元開始,造就了美國硅谷;1988年,北京中關村,從電子一條街開始,走出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順著這樣的邏輯,2012年,青海海東,從一個叫柳灣的村莊開始,未來將誕生中國“西部硅谷”。
2014年6月10日,中關村百名企業家來到海東科技園(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考察。這在海東歷史上絕無僅有,在青海歷史上也屬首次。這條新聞立馬在海東乃至全省引起了轟動。
從中關村到柳灣村,是什么將兩個資源稟賦迥異、發展差距巨大的地區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又是什么將這兩個相距千里而又共同致力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園區之手緊緊握在了一起?創業、創新、發展、合作、共贏,這些詞迅速成為海東社會的熱詞。
百名企業家 海東行的緣起。2011年3月,繼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之后,在蘭西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海東工業園區宣告成立。2012年3月,青海 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暨海東科技園應運而生。這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北京之外的第一個輻射基地。中國硅谷,從此挺進青海高原。
2012年3月9日,時任海東地委書記于叢樂一行走訪中關村,由此確立了海東和中關村的戰略合作關系;2012年6月8日,中關村的嫡子--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暨海東科技園在海東呱呱墜地。
2013年8月9日,由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率隊中關村高端人才基地及中關村企業家到海東科技園考察,并與海東科技園簽署《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支持海東科技園發展合作協議書》,提出雙方聯手打造青海省的“科技創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創業孵化基地”。
2014年4月2日,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省人民政府省長郝鵬到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調研并指導工作。駱惠寧強調,高新技術產業是東部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支撐,園區是產業集聚的載體,海東要以東部城市群建設為統領,抓緊規劃修訂,加快產業發 展,深化重大改革,以重點工作的突破,帶動整體工作的提升。
2014年5月26日,海東市委書記于叢樂專程到北京對接有關省委書記駱惠寧赴中關村考察并邀請百名企業家有關事宜。
2014年6月4日,青海省省委書記駱惠寧專程考察了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并邀請中關村企業家參加6月10日至12日在青海舉辦的“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
2014年6月9日,應省委書記駱惠寧的邀請,北京市委領導率中關村管委會負責同志和百家中關村企業來到青海,參加2014年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實地調研青海國家高新區、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海東工業園區建設。
海東科技園靠什么吸引企業家。海東科技園起步晚,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科技園中,已經滯后。然而對于海東科技園的開發建設者來說,只要按照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發展的原則,注定能夠在眾多園區中脫穎而出,甚至后來居上。
海東科技園靠什么吸引中關村企業家?海東科技園管委會主任周樹鑫告訴記者:“一靠優惠的人才政策,二靠優良的創業生態環境,三靠‘自信、開放、創新’的創業精神。”成立兩年來,海東科技園已基本完成了三件大事:
海東科技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總面積達7.2萬平方米的海東科技創業大廈目前已主體封頂。此前,全省創業園的面積也不過7萬平方米。創業大廈即將成為招攬經濟領域最活躍的集聚點之一。建成運作后,將成為引領青海孵化器科技領域的“領跑者”。
2014年5月20日,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水系景觀項目正式注水。這標志著海東科技 園基礎設施建設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水系及沿線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水系長3.2公里。還原了大美青海、風情海東本來的生態面目,充分發揮青藏高原綜 合資源的獨特優勢,將產業與創新、創業、創意、文化相結合,實現園區高新產業、文化旅游、商業金融、生活配套服務功能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吸 引更多的招商項目入駐。
“中關村基地人才公寓”項目的建設為引進和留住人才打開了一扇窗。該項目總占地200畝,規 劃總建筑面積26070㎡。預計于今年年底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寓建成后,將是優秀人才聚集的大House。園區配套設施的完善,改變了普通人心中科技 園區的形象——科技園區不僅是高科技商人聚會的場所,而且是匯集各路創業高手,書寫科技神話的熱土。
截至2014年5月,海東科技園已實現34家企業入駐,其中青海百能材料儲能項目已完成主體 廠房基礎施工;青海高新能源光伏項目完成廠房建設和部分裝修工程;在科技孵化器建設方面已有29家入駐孵化器項目……當這一切真真切切呈現在企業家們面前 時,已在海東科技園落戶的北京百能匯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克說:“這種速度和能力讓人感到吃驚,而這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為吸引更多的科技企業和精英入駐海東科技園,科技園根據企業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及不同需求,全面推進企業創辦、政策對接、項目申報等服務平臺建設。以小額貸款形式形成合作機制,引進知名信用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入駐園區。
從中關村到柳灣村,這是海東經濟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大格局的成果,也是貫徹落實國家“蘭西”經濟區和青海省“四區兩帶一線”發展戰略,加快東部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舉措,更是海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兩村”牽手驅動發展。2014年6月11日上午,正值青洽會開幕之際。青海省 委書記駱惠寧、省長郝鵬先后接見了由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廖國華帶隊的“中關村百名企業家青海創業行”代表團共129人。廖國華表示,通過為期兩天的考察, 大家切身體會到了青海的發展優勢、發展激情、發展成效,大多數企業家產生了強烈的投資青海的愿望。中關村企業家愿意和青海共同努力,發揮科技、人才、創新 優勢,打造新型發展模式,推動青海省、海東市經濟增長走上創新驅動的軌道。駱惠寧則希望中關村企業家能夠看到青海獨特的“高原精神”,發揮勇于拼搏的創業 精神,推動青海與中關村的進一步合作。圍繞發展新型戰略型產業合作,既可以發展產業,也可以推廣創新技術和創新服務模式;在推動企業間的合作同時,加強園 區服務體系建設,不僅在科技領域合作,也要加強金融領域間的合作力度;利用互聯網思維整合產業,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堅持走市場化的路子,充分調動市 場積極性,實現從行政模式到市場模式的轉變,使中關村成為青海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
“當天時、地利、人和聚集在一起,當各種利好因素聚集在海東這個最年輕的地級市時,一切皆有了可能,創業或創新驅動發展也不再是夢想了。”海東科技園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