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京中關村百名企業家來到海東科技園(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考察。
是什么將兩個資源稟賦迥異、發展差距巨大的地區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答案只有一個:創業、創新、發展、合作、共贏。
中國硅谷 挺進高原
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的一面旗幟,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級高新區、第一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我國科教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策源地,在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創新資源配置優化、創業生態系統營造等方面開展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國內較為完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青海擁有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正在通過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和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著力探索走出一條作為欠發達的少數 民族地區實現綠色可持續跨越發展的道路。近年來,青海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 藥等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創新產業集群為核心的新的產業結構。
2012年3月,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暨海東科技園誕生。這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北京之外的第一個輻射基地。中國硅谷,從此挺進青海高原。
2013年8月,中關村科技園區與青海的海東科技園簽署《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支持海東科技園發展合作協議書》,提出雙方聯手打造全省“科技創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創業孵化基地”。
那么,作為全國高科技創新企業的聚集地和全國智力密集程度最高的園區,中關村為何選擇“遠嫁”青海,并進駐青海新興城市海東市呢?而她的到來又會給青海帶來什么?
省委書記駱惠寧說,青海和中關村的合作始于海東市,這是一個優勢互補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支持的過程。我們為什么要在一起,是因為要推動創新發展;為什么要和中關村旗下的企業合作,是因為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動青海的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廖國華說,今后我們將繼續深化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企業家走進青海,進一步聚焦合作重點,提升合作對接的有效性。通過青海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常態化的交流機制,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中關村為青海的可持續發展做好智力支持與技術服務。
科技之都 西部硅谷
這是青海融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大格局的成果,也是貫徹國家“蘭西”經濟區和加快東部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舉措,更是青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海東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起點。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海東科技園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科技要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保障,就必須通過研發、引進和推廣實用的科學技術,依靠科技進步促 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園的發展空間才更為廣闊,尤其是和中關村的牽手,為海東科技園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隨著知名科技企業的不斷加盟,海東科技園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構建高地、突出特色、追求低碳。產業特色突出,以高新產業園為主體,高新產業與加工業相結合,相輔相成。
依托中關村科技、人才、品牌優勢和海東區位、資源、政策優勢,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戰略新興產業為主體,以開發高新技術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目標,通過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動創業孵化和人才培養。
經過2年多的加快建設,海東科技園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骨干路網初步形成,招商引資扎實推進。目前,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已規劃建設信息 產業園、環保產業園、光伏產業制造及研發基地三個主導產業,實現37家企業注冊入駐(20家來自中關村科技園區),其中5家為生產型建設項目,32家入駐 創業園孵化器項目。
為吸引更多的科技企業和精英入駐海東科技園,科技園根據企業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及不同需求,全面推進企業創辦、政策對接、項目申報等服務平臺建設。
中關村成為青海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東領跑全省的科技力量開始發力。
“當天時、地利、人和聚集在一起,當各種利好因素聚集在海東這個最年輕的地級市時,一切皆有可能,創業或創新驅動發展也不再是夢想。”海東科技園管委會主任周樹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