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怎么都沒想到,在他“有人才,有技術,有產品,有市場”的創業愿景里,沒有著落的資金成為了他萬事俱備后唯獨欠缺的那陣“東風”。
大學剛畢業,胸懷創業夢想的王思明從四川老家來到了北京。在中關村的4家IT企業或短或長地工作幾年后,王思明覺得自己的技術和人脈都具有了一定基礎,“大展拳腳的時刻到了”。
他想創立的這家公司的核心技術是“持續性保護系統”,主要解決大數據處理過程中數據的丟失、備份和恢復問題。王思明對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都作了心理準備,但有些問題著實在他的意料之外。
公 司剛成立的時候,僅僅在銀行開戶的環節就讓他一連吃了幾次閉門羹。“公司注冊資金是200萬元,為了公司開戶,我一連跑了5家銀行,不是談條件,就是要我 一直等回復,有家大銀行直接告訴我至少500萬元注冊資金才夠有開戶資格。”幾家銀行跑下來,王思明突然發現公司連基本賬戶都開不了。
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才解決了開戶的問題。
“科技型初創企業起步很困難,后續還要面對不斷涌入的競爭壓力。”王思明說,軟件面市后的第二年,各種類似軟件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為了繼續在市場上保持領先,他的團隊不斷對軟件進行改進升級。
“軟件上線后有一定的回款周期,且后期服務、人工成本都很高。同時,團隊還需要資金繼續研發新的軟件,企業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夢魘般的資金問題又一次擺在了面前。
“找銀行貸款自然考慮過,但是一個輕資產、無抵押,又沒有任何貸款信用記錄的初創企業僅在銀行開個戶都那么難,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談何容易?”王思明心里打起退堂鼓,“我不擔心企業發展沒有市場,我擔心的是資金問題。”
事實上,在中關村這個高新技術企業的聚集地,和王思明有著相同經歷的創業者還有很多。
去年11月,人民銀行營管部與中關村管委會對中關村地區近兩萬家企業進行調研,結果顯示有6457家企業從來沒有跟任何銀行建立過融資聯系。
面對這樣的數據,中關村管委會與人民銀行營管部隨即聯合啟動“中關村零信貸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拓展活動”。
中關村管委會科技金融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零信貸”活動可以幫助解決小微企業缺少信用記錄的客觀難題,有助于推進小微企業跨越首貸障礙。在此期間,中關村管委會將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為銀行和企業提供政策傾斜。
今年年初,北京市首家貸款卡辦理點落地“零信貸”活動的承辦機構——北京銀行。小微企業可以在此獲得在融資過程中結算賬戶開立、貸款卡辦理、融資方案設計等全流程支持,切實邁出“首貸”第一步。
得知這一消息的王思明成為了首批受益者之一。兩個月后,王思明從北京銀行順利拿到了50萬元貸款。
“這是我第一次以企業主的身份和銀行打交道。”王思明說。他把這筆資金稱為“借來的東風”。“對于我們這個注冊資本200萬元的初創型企業而言,這陣‘東風’算是把我們企業前方的迷霧吹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