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北京中關村人均創收149.5萬元

日期:2014-12-11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中關村管委會昨天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達到2.57萬億元,同比增長19%。在大企業領跑經濟數據的同時, 中關村的經濟活力也在延續,一群年輕人正在創業大潮中各顯其能,成為中關村獨特的“21歲現象”。創業邦自2012年開始發布中國最佳創業城市以來,北京 已經連續三年被評為第一名。

中關村成為改革“試驗田”

中關村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中央及北京市在中關村先后試點 實施了“1+6”、“新四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內容包括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股權激勵分期繳納個稅、職工教育經費稅 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向改革要動力,靠改革增活力。

以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試點為例,試點政策規定,中關村 示范區內的中央級事業單位一次性處置單位評估價值或批量評估價值8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處置,報財政部備案。而在此之前,中央級事業單 位的科研成果處置需要上報主管部門批準,周期長。轉讓的收益扣除獎勵后,還要全部上繳。

新政的出臺,刺激了中關村科技成果轉讓。以北京理 工大學為例,有60%至70%的成果估值在800萬元以下,學校將近7成的科技成果能由學校自主處理,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數據顯示,北京地區中央 和地方高校、科研機構2011至2013年期間科技成果處置項目累計1531項,一大批科研成果正在加快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高校成為創業“大本營”

硅谷之所以是全球公認的創新中心,最核心的是它是全球的創業中心,通過創業吸引了全球的人才、技術和資本。在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正在顯露雛形。

高校成為創業者的大本營。清華、北大、北航等知名高校各種創業活動異常活躍,創業者很多都是高校校友、老師和學生,人們談起創業也不再不好意思了。

去年,中關村新創辦6000家納入統計的科技型企業,從這些新的科技型企業人才中,人們可以對中關村的創業人群特點窺見一斑。

一類是大企業離職創業者,也就是從大公司骨干或者管理者崗位上出來創業的,形成了金山系、百度系、聯想系等“創業系”。

第 二類創業群體是90后。當你走到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經常會碰到同時舉辦的七八場創業活動,創業氛圍非常活躍,參會創業者絕大多數都是90后,他們是中關村 創業的生力軍。比如從讀高中時就開始創業的季逸超,研發手機瀏覽器,19歲時創辦了“尖鋒實驗室”。像這樣的大批90后創業者在中關村不斷涌現。

中關村創業熱潮在知名高校火速蔓延,帶動了一批有夢想、有才華、有技術的青年學生躋身創業大軍,很多知名高校大三的學生開始參與創業活動,這一大批20多歲的創業者成為激活創業的生力軍,這些學生年齡大都在21歲左右,被人們稱之為“中關村的21歲現象”。

數據顯示,2013年中關村示范區35歲及以下的創業者共6785人,占當年示范區創業者近五成,其中30歲以下創業者占比達22.6%。

第三類創業群體就是連續創業者。有很多創業者把創業當成職業,不斷地創辦新的公司,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他都要從事新的創業。比如80后張一鳴在創辦“今日頭條”前,就參與和創建了酷訊、飯否和九九房。

“一城三街”創綠色GDP

以 車庫咖啡、創新工場、36氪、1898咖啡館、創客空間為代表的創新型孵化器在中關村雨后春筍般出現,形成了中關村創業服務的新型業態,稱為中關村創新型 孵化器。今年6月,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這是中國第一個創業服務集聚區,眾多創新型孵化器紛紛入駐,曾經的海淀圖書城成為了國內外知名的創業社區。

而 創業大街的紅紅火火,正是中關村打造“一城三街”的一部分。以“大上地”地區為核心打造“中關村軟件城”,發展適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以中關村西區為核心,建設創新創業孵化一條街、科技金融一條街、知識產權與標準化一條街,發展科技服務業。作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在中關 村核心區打造的“一城三街”已初現雛形。

如今,用寸土寸金來形容“中關村軟件城”絕對名副其實。中關村軟件園雖然僅有2.6平方公里,卻 集聚了百度等277家軟件企業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去年,中關村軟件城的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值是460多個億。沒有生產線,不用原材料,看不見煙囪,在綠樹 掩映的辦公樓里,技術人員坐在電腦旁敲敲點點,創造綠色GDP。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