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軟件園不僅是國家軟件基地和軟件出口基地,也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
數據來源:《中關村軟件園2014年發展狀況報告》
園區區位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以軟件與信息服務為核心,園里有騰訊、百度、新浪、聯想、網易、曙光等知名企業入駐;從軟件服務外包,到云計算、移動互聯、互聯網+金融,園區緊扣產業發展前沿,產業集群引領“高、精、尖”;園區在“政策引導、產業集群、產業服務、創新平臺、科技金融、國際布局”等六大資源優勢,構建了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這里雖然面積僅2.6平方公里,但是地均產值與人均產值密度居全國前列。
這里既是校企協同創新的試驗田,也是產學研融合自主創新的孵化池。在國家創新驅動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雙輪驅動下,中關村軟件園的創新發展又迎來新的開篇。
“我們創建平臺,他們創造未來”,6月26日,中關村軟件園公司總經理劉克峰接受企業觀察報采訪時說:中關村軟件園的愿景,是率先在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領域,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
謀劃自主創新戰略
企業觀察報:擁抱“創時代”,創新驅動是當前最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中關村軟件園是國家軟件基地和軟件出口基地,提出了什么樣的發展愿景?
劉克峰:中關村軟件園2010年進入中關村發展集團體系,位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就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開始嶄新的謀劃,提出明確的發展愿景:率先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領域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中心。
之所以提出“率先”,主要源于兩大優勢:
其一,區域率先。中關村軟件園所在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是中關村的核心區。作為中關村一區16園之一,其科教資源、高端人才資源、創新要素資源、國際化合作平臺與渠道更加豐富多樣,具備率先的區位優勢。
其二,行業率先。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過去10年經歷了黃金發展期,年均增速20%-30%。而且在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是在國民經濟各領域中有影響力、帶動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三個特點,有行業發展的領先優勢。
企業觀察報:在率先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科技創新中心愿景的指導下,近年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劉克峰:其一,在自主創新方面,創新的質量高,擁有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六項等39項國家級科技獎項;其二,知識產權總量大,擁有 知識產權總量19095項,知識產權投入31億元,收入42億元;其三,形成技術主導權,園內企業參與一些國際知識產權專利與國際行業標準,取得相應成 果,11家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訂,18家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訂。
園區產業集群緊扣產業發展最前沿,與時俱進不斷升級,從IT服務外包產業集群,到云計算、移動互聯、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業集群。
成為北京與中關村云計算產業基地;中關村移動互聯網基地;還是北京目前唯一中關村信用示范和互聯網金融產業基地。中關村軟件園成為中國高科技專業園區的排頭兵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的風向標。
聚集六項要素資源
打造創新生態體系
企業觀察報:園區如何才能打造成標桿與排頭兵,如何才能吸引能夠成為產業風向標的龍頭企業、最有活力的創新企業,以及具備最先進、高端、前沿技術的創業項目?
劉克峰:中關村軟件園需要構建成健康有活力的產業生態體系,成為創新高地、創業沃土。
構建成健康有活力的產業生態體系,既要有一流的硬環境,又要有專業的軟服務。
硬環境包括綠地與配套設施。中關村軟件園2014年成為北京市第一批綠色生態示范區基地。獲此殊榮是對10多年生態硬環境建設成果的肯定,園區從綠色的規劃理念、建筑設計、項目建設、技術應用、系統集成,形成了園區“綠色新常態”。
軟服務方面,園區提出服務的多樣化、組織化、商業化、國際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一是技術支撐平臺體系、開發工具、軟件庫等,幫助企業開發、 測試、交付、市場推廣;二是產業促進服務板塊,包括人力資源、培訓、知識產權管理、信用服務、科技金融、國際市場合作等;三是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如園區業 委會、聯合“黨工團青婦”一體化組織以及各類專業聯盟、協會。
良好的硬環境與軟服務,讓初創企業不會因為缺乏辦公場地、資金、人才和創業經驗而難以為繼,創業因而變得簡便。
企業觀察報:中關村軟件園作為卓越的高科技專業園區發展商,如何緊密圍繞企業,從成立、孵化、加速到成熟的不同發展階段和需求特點,充分整合各類資源,持續搭建對接平臺,打造適宜企業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
劉克峰:創業企業往往規模小、輕資產、沒品牌,缺乏對R&D(研究與試驗發展)的關注和投入,缺少資本、創業經驗與國際化經驗。針對 上述特點和實際需求,園區構建了創業需要的全產業要素生態,包括政策引導、產業集群、產業服務、創新平臺、科技金融和國際化六項要素資源。
政策引導方面。園區擁有產業政策、人才政策、創新政策、創業政策、國際化政策、科技政策、政府采購政策等一攬子政策體系和框架,這里是國家、北京市、中關村、海淀區等創新創業政策密集覆蓋、疊加區域。近年來,園區多個創業企業獲得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北京市企業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專項、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股權投資、海淀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等政府項目資金支持。
產業集群方面。目前園區已經形成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產業多個集群,匯集了眾多國內外新一代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領軍企業,形成了“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國家隊。
創新平臺方面。園區長期以來致力于打造創新系統,包括以行業領軍企業、跨國企業、大型央企為代表的行業應用,以園區內中小企業、大學及科研院所等為代表的創新源頭,以對外交流、技術沙龍、實訓基地、軟件園大講堂為代表的創新平臺。
科技金融創新方面。園區有著200多家大中小微企業,它們處于初創、孵化、加速、成熟等不同發展階段,有著對天使資金、創投資本、產業基金、戰略投資、上市IPO等多樣性融資需求。目前,線上科技金融平臺已匯集150家天使、VC、PE、銀行、小貸、擔保等相關機構。同時,中關村軟件園作為首個唯一的“中關村信用示范基地”,將園區作為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以信用園區建設探索國家信用體系建設新模式。
國際合作方面。世界知名跨國公司IBM、甲骨文等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被納入全球產業布局,;園區與以色列孵化創投機構建立“中以國際合作技 術創新轉移中心”,發起設立政府性引導創業投資基金“中以創新發展基金”,成功在園區引入以色列創投孵化模式;園區聯合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與芬 蘭相關政府機構合作建立“中芬國際技術合作創新中心”,成功搭建中芬雙方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和渠道并實現成功運營。園區目前共有來自8個國家33家國際企 業,出口規模達13.84億美元(約85億元人民幣),海外分支機構數量203家,外籍員工3124人,8家企業登陸國際資本市場成功融資,廣聯達、華勝天成、啟明星辰、博彥科技、文思海輝等開展了多起國際并購。
把握未來發展趨勢
設法突破發展瓶頸
企業觀察報:中關村軟件園在國內國際大致處于什么地位?對標先進的國際科技園區,有哪些特色?
劉克峰: 我們希望自己是中國高科技專業園區的排頭兵。在對標研究了硅谷、芬蘭、瑞典、劍橋、以色列、印度、臺灣、美國,日本、韓國等國際十大科技園區后,我們看到 國際一流園區有以下六大共同特點: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清新優美、創新創業活躍、產業集群集聚、綜合服務完善、促進區域發展。
15年的建設發展,中關村軟件園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創新引領、高端產業聚集、綠色生態發展、區域帶動輻射、國際合作廣泛、服務專業多 元”。中關村軟件園在自主創新、產業高附加值、低能耗等指標是領先的,園區對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人才就業促進、產值稅收增長、城市面貌改善、創新創業生 態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區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企業觀察報:中關村軟件園的創新與發展之路,有沒有一些挑戰與瓶頸?
劉克峰:挑戰與瓶頸當然是存在的。
高科技專業園區建設是有挑戰性的,投資大、周期長,需要做好建設資金的平衡和產業集聚的長期涵養。如果一級土地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會 導致成片的“荒園”;如果二級產業載體建設不順利,會導致連排的“爛尾樓”;如果三級產業服務沒跟上,會造成無業的“鬼城”。因此,一級土地開發、二級載 體建設、三級產業服務的聯動是高科技專業園區建設的重要保障機制,這樣才能做到高水平園區建設與公司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齊頭并進。
中關村軟件園發展瓶頸主要是空間的局限性。產業空間的局限導致許多重大項目不能落地固化,進而影響園區產業集群、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提升。
企業觀察報:面對挑戰,我們要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園區的成長性?
劉克峰:中關村不是北京的中關村,而是全國的中關村。輻射帶動區域合作發展既是中關村軟件園承載的使命,也符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按照京津冀協 同發展戰略,園區正在積極與河北、天津對接合作項目。今年4月28日,由公司全資子公司運營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揭牌,探索以企業為主體、輕資產運營的方 式推進中關村走出去戰略。此外,江蘇徐州、鹽城,福建廈門也有在談項目。通過這種合作模式,未來5年,中關村軟件園計劃運營100萬平米的外埠項目,構建 軟件園區鏈,有效地拓展園區發展的空間。
同時,園區也在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到國際創新源頭,對接創新要素資源。3年前率先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建立中關村軟件園芬蘭創新中心,成為中芬間政府、產業、企業交流與對接的一個重要平臺,幫助中資企業完成了3項對芬蘭企業的國際并購,受到了芬蘭政府的贊揚。
目前,園區已啟動智慧園區建設,被工信部軟件司列為全國軟件園智慧園區試點與中關村智慧園區試點園區。通過智慧園區建設,借助“互聯網+園區”的模式讓創新創業更便利、工作生活更融合、人文自然更和諧,進而構建網上的虛擬軟件園區。
打通校企不暢環節
推動校企協同創新
企業觀察報:園區的發展往往維系在園區企業的發展上,而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有賴于其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全社會創新體制機制的完善。中關村軟件園區的創新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劉克峰: 在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軟件園明確定位、找準發力點,在創新主體園區企業服務上下功夫,構建創新服務體系,營造創新環境,落實創新政策,推動園區創新 發展。據統計,園區總體研發投入的收入占比已達到近10%,遠遠高于行業或區域的平均水平。園區被授予“中關村4G創新應用示范基地”、“中關村標準創新 試點園區”,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標準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為實現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園區更需要以全球視野進一步聚集創新要素。
企業觀察報:中關村軟件園位居高校密集區,現在國家在強調校企協同創新,這方面您有什么重要的體會?中關村軟件園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劉克峰:校企協同創新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高校里的科研成果,還不一定是知識產權成果,大概90%以上沒有市場應用,沒有發揮它真正的價值。這些科研成果與知識產權怎樣轉化為先進生產力,這有體制機制問題,也有商業市場化運作問題。
只有校企雙方合力,才能打通校企協同創新不通暢環節。企業如果覺得傳統體制下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好用,可以跟學校共建學院、學科、實習實訓基地;學校也應走進企業,進行人才技能培訓、測評。
要打通校企協同創新不通暢環節,可以在三個方面加強合作:
一是聯合立項。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和戰略布局,針對技術攻關的共同難題,組織企業與學校共同研究、攻關,發揮學校基礎研究的優勢,企業發揮市場導向、需求應用的優勢,互相通氣而不是互相封鎖,集成校企創新力量。
二是統籌資源,即把各種資源、人才、技術,包括實驗室條件、設備以及團隊等組織好,做到分工協同、聯合創新。
三是共享成果。不能讓學校光投入沒產出,所以創新成果出來之后,一定要有機制保障學校合理的回報與收益。
只有聯合立項、統籌資源、共享成果這個鏈條打通了,校企協同創新的機制才算真正建立起來。
在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方面,中關村給了很多政策。中關村管委會出臺“京校10條”,為科研人員帶著科技成果辦企業、分享成果提供便利。目前正在 研究相關細則。中關村軟件園近年與10多所高校合作,甚至幫他們做學分管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努力推動校企合作。今年4月,在中國產學研促進會的領導 下,我們成立了中國校企業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將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和高校創新要素集聚的資源優勢,構建校企協同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院校與企業共同建 立校企聯合培養體系,促進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工程實踐基地,創建富有專業特色的“校企合作、項目育人”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校企協同行業標準體系的完善,促進 產教高度融合與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和加快我國校企協同發展進程。我們還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深入研究知識產權產業化集群管理共享問題,為產業集群的 整體競爭力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