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特寫: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正溫熱

日期:2016-01-0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

這里是中關村。

  出了地鐵站,手機大賣場的喇叭正在吆喝“iPhone6s直降499元”,路邊的電子屏上隱約可見三排小字——“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國家有力量”。

  走個十多分鐘,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門牌赫然眼前。門口執勤的年輕小伙見記者握著紙筆,自言自語道,“哦,又是來采訪的”。

  往里走,上二樓,推開車庫咖啡的門,一股熱烈的氣氛撲面而來。三五成群的老中青年們圍坐在一起,交談聲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一根根插電板從上方垂落,熱騰騰的咖啡仿佛散發著夢想的香氣。

  這家以創業為主題的咖啡館,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和交流平臺,讓草根創業者們聚在一起,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不覺孤單。洗手間的廢紙簍上方,有一條提示語——“競爭無處不在,不能輸掉的比賽”。

  車庫員工王琛說,最打動他的是創業者們的熱情,從十幾歲到六七十歲,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有人帶著行李來,在沙發上留宿,在洗手間洗衣服,一待就是一年多。

  員工劉長福最早也是創業者。他在車庫的沙發上睡了半年,一開始每晚交30元留宿費,后來和店長熟了就免費住,再后來店長看他人挺老實,就收為員工,讓他邊打工、邊創業。

  “不能光有一個想法,就以為自己能創業、當老板。”劉長福說,他在車庫學到很多東西,還在琢磨汽車智能硬件開發的創業項目。

  員工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70多歲的老人,他在午間分享會的時候走到小講臺上說,年輕的時候沒趕上創業的時代,現在力不從心了,但還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免費送給想創業的年輕人。

  據員工們說,在車庫,沒見過有人哭,但經常見到有人特別激動。

  52歲的遼寧人韓培洲就有些激動,他一邊催著記者去看他的摩托騎車項目,一邊抱怨來這里的投資人都偏向互聯網項目。“我不單是創業,我是搞發明的,能源是人類的麻煩事兒。”

  韓培洲說,他學美術出身,離了婚在北京,上一年打工攢錢,下一年就專心搞發明,1991年開始琢磨節能環保的摩托騎車,2013年用5000塊錢自己造出了一輛,“可費腦子了”。

  “至少談過七八十個投資人了,他們都嫌線太長、回報慢。廣州有個團隊建議我和清華博士合作,申請國家創業基金,正在談,談成了我得控股。”他還拿出自己設計的遠程直升飛機圖紙,感嘆道,“可惜飯都快吃不上了,做不了真的飛機。”

  當記者問他打算堅持多久,他說,“生命在,就不可能放棄。我們搞技術的都有責任感,國家的能耗必須得降下來。”

  創業者們都很健談。

  浙江人殷建松和他的合作伙伴正在建一所大學生創新學院,目前已經籌集到數百萬元的資金,用于培養大學生創新人才和投資大學生創業項目。他說,希望創新學院最后能培養出“改變世界的瘋子”。

  山東人范偉在全國各地找了很多老中醫,他希望在北京買一家醫院,為糖尿病人免費治療,積累足夠的病例,讓中醫藥治療方案得到廣泛認可。“中醫藥的推廣,對國家民族都有益,所以我想找有情懷的投資人,馬云是最合適的。”

  哈爾濱人尹東辰想做一個“很潮”“很新鮮”的街頭餐飲亭,用簡約裝修、時尚音樂和健康飲食吸引年輕人,比麥當勞價位低,但咖啡要現磨,綠化面積要大。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比利時待過,受到西歐飲食文化影響,“創業的PPT一天就做好了,但不知道需要投資人出多少錢。”

  一些創業者在記者的連番追問下,也承認自己的想法還需要打磨,有的甚至趕緊拿筆把記者的問題記下,連連說,“接著問,你的問題很有啟發性。”

  來自大西北的楊東國直言不怕失敗。在他看來,創業無非是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但即使失敗了,積累的教訓也很可貴,個人價值提升了。

  他認為,當下是創業的最好時機,因為國家反腐力度大,市場環境好,“不用拼爹,干凈利索,公平競爭。”

  事實上,從“創客”首次被寫入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到李克強總理視察中關村創業大街,再到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個全民大眾可以參與的創業時代已經到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