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投國內資金規模最大的知識產權運營基金
日前,北京市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設立,中關村豐臺園以基金投資人的身份參與該基金的投資與運營工作。對此,北京晨報記者 專訪了豐臺區副區長、中關村豐臺園管委會主任張婕。她表示,中關村豐臺園將打造一個“知識產權智庫”,使其成為豐臺園發展創新創業的最大特色。
基金規模10億元
據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北京市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計劃規模10億元人民幣,是國內資金規模最大的知識產權運營基金,首期將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和生物醫藥產業。中關村豐臺園將以基金投資人的身份參與該基金的投資與運營工作。
該基金重點投資知識產權密集的領域,首期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以及生物醫藥領域,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為原則,以開展國際化專利運營 為重要手段,建立“平臺+機構+產業+資本”的四位一體的知識產權運營發展模式,提升我國重點產業領域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能力。有別于傳統產業基金的作 用,這支基金將更關注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要素,為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成為促進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重 要支撐力量。
從知識產權底版起步
談到參投這支知識產權運營基金,豐臺區副區長、中關村豐臺園管委會主任張婕表示這并非偶然,里面包含著豐臺園對于創新創業發展的諸多思考與探索。她 告訴記者,自從國家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后,豐臺園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雙創做得更有特色。“復制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發展模式?這與豐臺園的資源稟 賦并不相符。”她說。
2012年,豐臺園引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而它未來所能帶來的在技術創新和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科技創業上的支持正是豐臺園 當時所看好的。豐臺園內的工程師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多、大數據公司多,將這些資源結合在一起,豐臺園找到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創新點位。“我們的創新創業要在 知識產權的底版上起步,而不是從零開始。”張婕說,一個專利要轉化成落地項目或產品需要很多條件,而當一個知識產權構成不了一個項目或產品時,多個知識產 權也許就能成功。利用大數據的關聯方法,可以把多個知識產權搓合成一個落地項目。
為此,豐臺園創建了一個專門以知識產權為孵化特征的孵化空間,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米,并著手準備為其配置一些基金。這恰與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的規劃發展策略不謀而合,因此豐臺園就將這項工作放到了北京市的戰略當中去發展,并參投了知識產權運營基金。
打造“知識產權智庫”
根據《中國知識產權指數報告2015》顯示,北京市已連續六年知識產權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有效專利量為274667 件,有效發明專利量為103638件。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北京市企業雖擁有20多萬件有效專利,但從產業的核心技術研發上看,原創性、基 礎性的發明創造還遠遠不夠,核心專利偏少。這導致企業參與全球交易的能力也不足。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移轉化率較低,大量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運 用。
“我們希望北京市知識產權局能把知識產權的庫開放給豐臺園,來幫助我們通過數據整理將知識產權轉移成為一個落地項目。”張婕表示,豐臺 園將致力于打造一個“知識產權智庫”,包含專利評估、資本市場、運營團隊、知識產權轉移交易等各方面要素,運用基金引導知識產權項目落地。理想是將知識產 權和資本像一個雙渦旋一樣扭在一起,不斷提升。今年,豐臺園將下大工夫去整合人員、資本、空間、協同機制等各方資源,將智庫真正運行起來,讓它成為豐臺園 創新創業的特色,把雙創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