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總有一些地方,以其獨特的精神氣質,讓人銘記。
中關村,這三個字,在人們的心中,早已超越了它的地域含義。它喚起別樣的情感,與科學和夢想、創新和超越、現在和未來,緊緊聯系在一起。
中關村的智力特質,經歷了百年聚合,經歷了新中國60年的謀篇布局。進入新世紀,科學發展,十年砥礪,中關村已然更大更強。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流中,國務院作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戰略決策,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從昨天的勇于逼近世界先進水平,到今天的敢于超越世界先進水平;從當年的埋頭趕路、立志產業報國,到今天的抬頭引路,創新示范;從“中國硅谷”、“引領社會走進信息化時代”,到邁向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中關村厚積薄發!
創新,創業,參與全球科技競技、市場競爭,使風云激蕩的中關村成為十年間獨特的中國印記。
十年磨劍,一飛沖天
午后,中關村西區,車庫咖啡館。一群創業的年輕人聚在這里,碰撞“奇思妙想”,他們有的來自高校,有的來自科研院所。這里目前活躍著幾十個創業團隊,吸引了不少投資人來此獵取商機。
這樣的草根創業者聚集地,中關村還有不少。離車庫咖啡不遠,是近年間迅速成長的新浪、百度、聯想……
柳傳志,今年68歲。10年前,柳傳志把聯想集團指揮權交給年輕人,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母公司聯想控股,二度創業。10年后,聯想控股旗下投資企業超過 200家,5家主要公司氣勢恢宏,僅“大兒子”聯想集團一家,2011年銷售額達到296億美元,躍升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廠商。“今天的聯想是當年連空想都 難以企及的高度。”柳傳志感慨,中關村這10年,不只是聯想,一批科技型企業風生水起,一飛沖天了。
企業依托的最大優勢,是中關村的智力土壤和由此而來的文化氛圍。在中關村示范區有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中關村核心區有國家及省市級科研院 所206家,6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5個國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全國近四成兩院院士在這里生活和工作。對中關村而言,創新,是與生俱來的基因。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由“試驗”到“示范”,這是歷史賦予中關村的全新使命。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說:“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伴隨著一場新技術的革命,每一次經濟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我們有信心用自主創新來化‘危’為‘機’,努力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的主力軍!”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流中,中關村逆勢而上。至2012年10月,中關村上市公司達到224家,上市公司總數在全球科技園區中僅次于硅谷,名列第二。
回望過去,中關村最大的貢獻就是“引領中國社會走進信息化時代”;展望未來,中關村要在未來10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正書寫答卷:
從峰值計算能力全球第一的高性能計算機、云終端網絡計算機,到抗甲流疫苗、抗癌新藥……可期的是,更多的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流水線;從信息產業,到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中關村成為“中國離世界最近的地方”……可期的是,更多的新興產業正在醞釀。
市場主導,制度發力
十年間,中關村影響力張揚。
外界看到的,更多的是企業品牌的魅力,財富的傳奇;但對中關村自身而言,不斷成長過程中,對制度、技術、管理、文化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探索,卻更為刻骨銘心。
聯想集團以2004年并購IBM為始點,呈現裂變式發展。然而,柳傳志認為,產權制度的變革和理順,才是聯想實現爆發式增長的重要前提。
創新體制機制,使一批關鍵技術,在中關村成長壯大。
龍芯,許多中國人記憶猶新。研究員胡偉武領銜的中科院計算機所龍芯團隊,經過8年奮斗,研制出我國首枚通用CPU芯片。龍芯產業化,中關村為其提供三大助 力。新公司龍芯中科遇到的第一難題,就是中科院計算所、龍芯團隊在新公司的投入及所占股比,此前,國家研發經費已超2億元。一個開創性方案打開了天花板: 新公司有償使用成果,未來每賣出一枚龍芯,都向計算所上交使用費。第二步,中關村協調高新技術產業的政府投資基金,為其破解投資難題。第三步,股權激勵為 發展攢足后勁。北京市政府投資,為公司扶上馬、送一程,其持有股份的一半,將會原價轉讓給經營團隊。目前,第一批核心科研人員都得到了相應股權。這樣的助 推,使龍芯中科的產業化和市場推廣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始在國家安全領域大顯身手,曙光最新研發的刀片服務器、超級計算機,都相繼采用了龍芯芯片。
在本土創新企業的成長中,讓市場的選擇與體制的護航,實現自然融合、無縫銜接,是中關村一直探索的課題。
2009年,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國家有關部委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關村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破冰探索:股權激勵、科技金融改革、國家 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經費中按規定核定間接費用、支持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支持創新創業的稅收政策等。
2010年末,國務院原則同意中關村實施“1+6”先行先試政策,為中關村發展再次注入強大動力。“1”,是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6”,指支持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具體政策。
隨著中關村示范區的崛起,中關村企業對全球投資機構的吸引力不斷提升。“在當前的全球環境下,資金往哪走,是純粹的市場行為。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的資 金都在尋找新的創新中心。”金沙江創投副總裁孫堅這樣說。活躍在中關村的創投機構有100多家,IDG、聯想投資、今日資本、北極光創投、華登國際、聯創 策源、金沙江、青云等一批境內外知名機構已成為中關村的合作伙伴。“十一五”以來,中關村地區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1/3左右。
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這種風險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結合,表明經濟發展方式,正由一般性的投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人才集聚,夢想翱翔
雙清路,清華創業園A座302室,很出名。一間沸騰的大辦公室,裝著近40個小公司:一個方格、一臺電腦、一把轉椅、一個員工。半年后,有人撤了,有人搬到樓上更大的辦公室去了。無數的年輕人,來到這里,帶著才華和夢想,創造傳奇!他們是中關村奔騰向前的基礎。
美國斯坦福大學威廉·米勒教授認為:“中關村最接近硅谷,從中關村的價值來判斷,中關村機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國家任何一處科技園都更像硅谷。”
從陳春先、紀世瀛、柳傳志、段永基到王曉東、張朝陽、李彥宏、鄧中翰、俞敏洪……一代一代的創業者在中關村書寫傳奇,現在傳奇還在繼續。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敢為天下先,敢為天下強”……中關村特有的創新精神、創業氛圍,讓林宇感受獨到。2005年,林宇辭去北京郵電大學教職,創立 網秦公司,在智能手機移動安全領域開疆拓土,當時,研發團隊班底只有3個人。把小小的企業移到中關村,讓艱難創業中的林宇有一種找到“組織”的興奮。他 說:在這里,即使想法超前,也不會有冷嘲熱諷,不會有猜忌,有的是志同道合的碰撞、溝通、共勉!到2011年,網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改變你未來生 活的十大創新企業”之一,并入選達沃斯論壇當年全球“科技先鋒”名單,當年5月,構建了獨特商業模式的網秦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一切,僅用6年。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說到底還是人才的問題。中關村能不能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好,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關鍵看能否創新體制機制,匯聚高端人才。”中關村的管理者這樣說。
循著中關村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到,人才一直是其比較優勢。在中關村示范區,高素質的企業從業者超過百萬,博士、碩士超過14萬人,“海歸”人才近2萬人。
2008年,中央啟動“千人計劃”,在北京引進的770名入選者中,超過80%在中關村。2009年6月,北京啟動“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在引進和認定的 海外高端人才中,超過70%的人才在中關村。2011年,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 區的若干意見》,通過實施13項特殊政策,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國家級人才特區。
“吸引一位領軍人才,就可以聚集一個團隊,而這樣的團隊往往就能打造出一個新的高科技企業。”在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選擇,政府完全放手,由專家選擇,由市場選擇。
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有著與傳統科研體制截然不同的選才模式,由24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組成的指導委員會決定人選;沒有正式編制,也不受任何行政干預。 而目前100多位入選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的人士,主要由中關村企業家顧問委員會推薦人士負責選拔評審,參與者有知名企業家、風險投資家、相關行業 專家,大腕薈萃,名流云集。在人才的能力評價上,鮮見政府和管理部門的身影,反倒是給人才服務,管委會樂此不疲、沖鋒在前。
前沿技術扎堆,高端人才匯聚。人們期待,伴隨國家的堅定崛起,中國終會誕生世界級的偉大企業,也許,其開創者就來自中關村,一個環境寬松、人才密集、奇跡迭出的地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