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現代感的高樓鱗次櫛比,西裝革履的科技精英們或談笑風生,或眉頭輕鎖,穿梭于來往的人流之中,這里正是中關村——中國高新企業的奧林匹斯。作為 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中關村不僅成為中國高新產業代名詞,更成為一部推動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的強大引擎。而在這部神秘引擎的內部究竟包括哪些關鍵零部件?讓我們走近中關村,一探究竟。
以科研基礎為“汽缸”
政策促進轉型發展
如果將中關村看做一臺不斷輸出高科技產品和經濟價值的強勁的“引擎”,那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其多 年來所打造下的堅實產業及科研基礎無疑是這臺引擎的“汽缸”。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 40多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及省市級科研院所206家;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6個,國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83個, 大學科技園26家。僅在剛剛過去的兩年里,中關村高校院所和企業有近百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主導或參與了透明計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蛋白質 結構等基礎前沿研究和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無人深潛、高速鐵路、深水鉆井平臺、高分辨遙感測繪等多項國家戰略高技術工程項目。深厚的科研人才儲備和高新產 業基礎,為中關村在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上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和獨特優勢。
而政府所作的政策改革以及管理創新,正如在氣缸中加入了潤滑劑。多年來,中關村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戰略決策部署,主動發揮自身優勢,以實施中 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引領工程(簡稱“641”)為抓手,以科技金融創新和創業生態系統建設為推手,持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研基礎與配套政策相得益彰,正推進著中關村向著“高精尖”經濟結構快速邁進。2015年人均總收入183萬元,人均實現利潤15.7萬元,人均實 現稅費9.3萬元,分別高于全國高新區平均水平23.9萬元、1.6萬元、0.5萬元。從總收入來看,中關村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從2010年的 1.59萬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60萬億元,2015年全年實現總收入40667.5億元,較2010年翻番增長,同比增長12.8%。其中,實現 技術收入5478.6億元,增長13.2%。實現利潤總額3476.7億元,增長14.7%。“十二五”期間,示范區總收入年均增速約20%。其中 “641”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實現總收入23474.2億元,占示范區的71.6%,同比增長9.9%。其中現代服務業實現總收入20636.0億元,占示 范區總收入的62.9%,同比增長11.8%;而示范區六大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樣喜人,實現總收入25033.0億元,占示范區總收入的76.3%,同比增 長11.0%。
在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關村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呈現“高精尖”的發展態勢。中關村企業正逐步掌握部分高科技領域國際話語權。中關村在第四代移動通 信和移動互聯網、高端液晶顯示、集成電路制造先進裝備和工藝、北斗導航應用等重大戰略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高精尖”領域正在逐步掌握話語權。 大唐電信牽頭制定了全球兩大4G通信標準之一的TD-LTE標準,聯想、小米公司在智能移動終端領域實現了高速增長,出貨量位居全球前十。京東方集團國際 領先的8.5代TFT-LCD生產線在京實現量產,全國生產線達7條,2013年收入近340億元。02重大專項支持北方微電子、七星華創、中科信等中關 村企業攻克了65nm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先進工藝,中芯國際投建了12英寸28-32nm的芯片生產線,有望改變我國集成電路制造長期受制進口的局面。北 斗星通、合眾思壯、華力創通等中關村北斗導航領域的上市公司,掌握北斗導航芯片、終端、應用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全面支撐我國北斗產業應用在全球的創新發 展。
科技創新以外,對于新商業模式的創新也造就了中關村新的優勢。小米的“硬件+軟件+互聯網”鐵人三項模式,造就了其高性能、高性價比硬件產品與互聯 網應用服務生態深度融合的獨特優勢。高德和新浪合作開啟“門戶+社交+地圖”的位置服務新模式,將地圖客戶端產品打造成“移動生活位置服務門戶”。京東通 過并購網銀在線布局獨立支付體系,依托大數據和電商物流網絡構建“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創造了“現代物流+信息科技+金融創新”模式。此外還有利亞 德等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以高新人才為“能源”
釋放強大創新能力
有了以強大科研基礎和配套政策所打造的堅實氣缸,中關村這臺“引擎”要向北京市“高精尖”經濟結構轉型輸出能量,其最核心要素在于“能源”。而“能源”的核心,正是在中關村中工作、思考和科研創新的高新人才。
著力于引進高新人才的“千人計劃”“海聚工程”及“高聚工程”等人才引進計劃,正是中關村收攏能源“核心”的最重要途徑。截至目前,中關村共評出十 一批“千人計劃”人才,全國 5206人,北京地區1337人,中關村地區 1091人,占北京地區82%,占全國 21%。共評十批“海聚工程”人才,北京市612人,中關村示范區424人,占北京市70%。“高聚工程”共有239名高端人才及其團隊入選。駐外聯絡處 總數達11家。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廈)正式揭牌成立,入駐簽約企業90余家。2013年時,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從業人員為190萬人,其 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達到50%,去年上半年此項比重達到51.4%,比上年末提高了1.4個百分點。到2014年時,示范區從業人員人均工資總額已達 15萬元/年,較2010年增長78.6%,明顯高于北京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10.3萬元/年)。
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成為示范區吸引優質人才的土壤,而眾多“創新型孵化器”的建立則為創意的萌芽提供了陽光。“十二五”期間,中關村涌現出以創新工 場、微軟加速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創新型孵化器。2014年,車庫咖啡、36氪、創新工場等一批創新型孵化器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體系,中關村創業 大街正式運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高校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在創業大街掛牌。創新型孵化器涵蓋投資、培訓、媒體、專業服務等各個環節,呈現出“新服務、新 生態、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等特征。創新工場、車庫咖啡、36氪、微軟加速器、YOU+青年創業社區等創新型孵化器從無到有,2015年達到 50家。在眾包方面,涌現出以百度、小米、京東、58同城、創易網等為代表的“知識眾包”“研發眾包”“O2O眾包”“服務眾包”“創意眾包”等新模式。 在眾扶方面,200余家行業協會和產業技術聯盟不斷發展壯大,在聯合技術攻關、創制技術標準、科技成果應用示范、促進政企溝通等方面發揮平臺服務功能。依 托高校院所建立155家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促進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等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在眾籌方面,涌現了32家股權眾籌平臺,成立全國首家股權眾籌行業 組織,其中天使匯眾籌平臺成交額達10.6億元。在創業扶持方面,聯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實施《“創業中國”中關村引領工程(2015-2020年)》,實現 了中關村創業服務機構在十六園的全覆蓋。設立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和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加快推進“一城三 街”建設,中關村創業大街入駐創業服務機構40余家,已孵化創業項目600個,日均孵化4.9家企業,每家平均融資500萬元。在中關村掀起大眾創業、萬 眾創新熱潮,每年新創辦并有實際經營活動的企業數量從2010年的3000多家,猛增到2014年的1.3萬家,2015年示范區新創辦科技型企業2.4 萬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動局面已經在中關村初步形成。
正是人才引進的力度和完善的創意孵化設施,讓高新人才能夠在中關村這臺引擎中持續釋放強大的創新能力并帶來產能價值。2013年企業人均實現營業收 入161萬元,約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換句話說,每一億元總收入,僅需62人就能完成。2013年,示范區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實現營業收入73億 元,比2005年增長2.5倍,近9年來年均增長18%。以清華科技園為例,該園占地僅25公頃,卻集聚高科技企業600家,集聚研發人才3萬人,年度總 收入超過600億元,人均收入達200萬元,年納稅超過40億元。
以高新企業為“活塞”
高新人才的創意與想法,需要企業的支持才能切實轉化為成果和和產品,正如汽油的燃燒,需要活塞的配合才能轉化成動力。而中關村中高新企業正在扮演著“活塞”的角色,他們將人的創意轉化成科研成果或者高科技產品,為經濟發展輸出著強大的動能。
中關村高科技企業近幾年發展實力和創新引領作用顯著提升,高科技高成長更加普遍,聯想、京東、小米、百度、中國普天、清華控股等一批領軍企業已經或 正在邁向千億元級收入規模,在“高精尖”領域躋身國際舞臺。聯想、UC優視等一批企業走出去設立分支機構或開展并購。如聯想用29.1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 拉移動智能手機業務和IBMx86服務器業務,在個人電腦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茅。漢能控股收購硅谷企業MiaSol,獲得全球轉化率最高的銅銦鎵硒 (CIGS)技術,成為具世界領先水平的薄膜太陽能企業。其他案例還有清芯華創收購豪威科技,有研粉末收購英國MMP公司。2014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 進出口總額995.8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427.4億美元。2015年全年,中關村新增上市公司27家,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81家,其中境外上市企 業超百家。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關村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4.8萬億元。
作為國內最具優勢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策源地,中關村的高新企業引領了軟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多次產業變革浪潮。目前,中關村已初步培 育形成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應用等產業集群,聚集了聯想、用友、百度、京東、小米、拓爾思、超圖軟件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在通 信標準、移動操作系統、信息安全、社會化媒體、語音識別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具有突出優勢。受益于信息消費促進政策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迅猛發展,以小米科技和 巨龍東方國際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領域收入增速自年初以來始終穩定在20%的增長高位。而百度公司對深度學習算法進行深入探索,有效提升了多媒體數 據的處理效果,利用大數據算法的分析結果,推出指數、地圖、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一系列產品,提供全面的個人信息智能服務。京東公司推出基于大數據的商業 智能服務,對消費記錄和消費行為進行分析,引導消費升級,打通供應方和需求方的溝通渠道,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利用“協同供應鏈”使按需精細化生產成為可 能,帶動行業上下游發展。昆天科成功研發世界最小的藍牙芯片,產品已經在可穿戴領域得到大量應用;京微雅格研發出國內首顆高性能高集成FPGA嵌入式 SOC芯片,打破了美國在該領域對我國的長期封鎖和壟斷。
在最核心的互聯網產業之外,經過高新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也在中關村向著“高精尖”轉型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關村在污水處理、大氣治 理、固廢處理等多個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形成了以節能環保技術服務、工程總包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2012年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總收入達3300 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技術輻射中心。在煙氣治理領域,中關村聚集了一批以國電龍源、同方環境等行業領軍企業,在國內煙氣脫硫市場超過 50%,脫硝市場超過30%,同時,中關村在脫汞、除塵、二氧化碳捕集等前沿領域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雪迪龍研發國內首個固定污染源廢氣中氣態汞排放連續 自動監測系統,其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賽諾水務和創世奇公司共同研制的國內首個百萬噸級膜法海水淡化加壓與能量回收一體化裝置,一舉打破了國 外對這兩項技術的壟斷。博奇公司成功研發針對PM2.5的低溫除塵系統和濕式靜電除塵器技術,已實施脫硫項目127個。神霧集團承建全球第一條焦爐煤氣直 接煉鐵生產線,填補了我國氣基豎爐直接還原煉鐵技術和產品的空白。碧水源膜技術設備應用于“月宮一號”實現了模擬太空水循環的成功。合力清源世界領先的集 成化、模塊化生物天然氣制取裝備,顯著提高了有機廢棄物制沼率,并突破了沼氣提純技術。
受益于國內節能減排市場需求的強力支撐,中關村環境保護領域收入增長持續強勁,其中中節能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博天環境集團等57家企業收入實現翻番以上增長。
而在生物醫藥方面,作為我國生物和健康領域創新資源與醫療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的中關村早已開始了對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探索。在生物芯片、新型疫 苗、分子育種等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產業集群發展已初見成效,形成了以中關村科學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核心的北部創新中心和以大興、亦莊生物醫藥 產業基地為核心的南部高端制造中心。科興生物研制的國家一類新藥手足口病疫苗即將在京生產,該疫苗填補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多項空白;普羅吉自主研發的腫瘤標 志物Hsp90α定量檢測試劑盒已獲得醫療器械證書和歐盟認證,成為全球首個將人Hsp90α用于臨床的產品;正旦國際全球首創了用于檢測肝損傷的HPS 試劑盒;百奧賽圖利用TALEN制備基因敲除大鼠的技術研發成功,這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該技術成功敲除大鼠基因的案例之一。大基康明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正 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核醫學裝備系統的研制及產業化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批新興業態和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生物技術和信息技 術高度融合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云健康管理服務、可穿戴移動醫療、在線醫療咨詢和轉診服務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興商業模式和業態不斷涌現,如慈銘健康、 拓爾思等企業提供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云健康管理服務、海納醫信建設國際領先的醫學影像管理系統開展第三方影像服務、好大夫在線、杏樹林、盛諾一家等企業開展 醫療咨詢和轉診在線服務。目前,中關村示范區已成為全球生物和健康領域創新資源最密集、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醫療資源居全國前茅。
以新技術和新模式為輸出
“引擎”帶動經濟轉型
中關村,這臺高速運轉的“高精尖引擎”向社會以及市場輸出的絕不僅僅是資本和產品,它正以自身生產出的高科技成果以及新商業模式,為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構建“高精尖”經經濟結構,注入強大動力。
據統計,2015年,示范區獲得專利授權34946件,約是2010年的3.8倍;2014年獲得專利授權22960件,同比增長9.4%,占全市 30.8%,是2010年的2.6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7716件,是2010年的2.7倍,占全市33.2%;其創新之高效,由此可見一斑。
技術上的創新使中關村成為眾多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12月,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和產業聯盟共創制標準5107項,較2010年 增長26%;其中,國際標準184項,國家標準2907項,行業標準1837項,地方標準179項。截至2015年年底,示范區新創辦科技型企業2.4萬 家,成為國內創業最活躍的區域。
而“一區多園”的新發展模式,正如發動機外的曲軸,讓中關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得到了空前加強,有力地帶動首都各區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對所在區 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中關村示范區各分園成為各區縣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龍頭和引擎。201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2259.0億元,比2010年 增長1026.2億元,占全國的26.3%,近八成輻射到京外地區。中關村產業聯盟開放特征明顯,約四成的產業聯盟吸納了京外地區成員。
不僅如此,中關村也積極利用自身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為全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者強力的支持。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 促進中心、中國技術交易所等單位的相繼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平臺”、“京津冀技術交易平臺”的先后落成,再加上京津冀區域分平臺及工作 站的建設完善,中關村正用自己的方式,將自身創造的創新資源輻射出去,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移中心整合中關村開放實驗室資源,對接區域技術需求,目前已與 河北承德、唐山多地開展合作。龍信數據公司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共同成立京津冀大數據研究中心,面向區域提供基于大數據挖掘的資訊和研究服務。推動北林科技 園等9家大學科技園、清控科創等10余家創業孵化機構在河北建設技術研發與創業服務平臺,推動創客總部、YOU+國際青年社區、36氪等10余家創業服務 機構落戶津冀。支持碧水源公司在河北秦皇島、天津寶坻等地投資一系列污水處理項目。支持企業參與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協同等重點領域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