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路透報道,美國硅谷有一條沙丘路,全球頂級的創投機構、投資人都在這里聚集,他們幾乎投資了世界上所有頂級的科技創業公司。如今,沙丘路迎來了一個"競爭者"——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
創立兩年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剛剛公布成績單:兩年吸引45家各類創業服務機構、數千位天使投資人,平均1.5天一家團隊獲得約700萬元融資,一批國際創新項目前來融資,新的產業資本進入提供產業鏈金融等服務。
盡管聚集路徑、形成歷程、規模體量都有所差異,中關村創業大街和硅谷沙丘路近來卻常被拿來比較。在不少國際創業公司眼里,中國中關村成了他們尋求資源的新選擇。
德國郵政系統日前宣布將采用新的電動運輸汽車"StreetScooter(街頭滑板車)",逐步取代現有3萬輛既有車輛,年內計劃首批2000臺投入使用。
這家創辦僅有六年的德國技術企業的成長速度與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投資密不可分。這家德國公司剛剛在中關村"天使匯"合投平臺獲得了7位中國投資人100萬歐元的投資。
天使匯戰略總監畢盛說,看到好處后,目前該團隊正將另一家電動乘用車公司"e.Go"的融資需求也帶入中關村創業大街,鎖定中國投資機構、企業投資者的跨國合投正在進行。
"類似的跨國融資案例,越來越多地發生在中關村,發生在中國的融資平臺上。"天使匯創始人蘭寧羽說,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天使匯,已經在美國硅谷、德國亞琛設立分公司,積極開拓更多跨國合投業務。
中關村創業大街區域形成了創投的比較優勢。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舉例說:"有海外的創業公司比較,在海外至少需要半年的融資,在中關村用三個月就可以完成融資。"
畢盛描述了海外科技創業公司來華尋求融資的心態轉變。他說,在中關村除了創投的金融資源,海外科技企業更希望獲得中國的業務資源,以此撬動更多產業資源、目標客戶。
轉變背后,是中國日益完善的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以及創業投資市場的壯大。清科集團數據顯示,4月國內股權、私募市場明顯回升,投資熱情高漲,總投資額達107.09億美元,同比增長近兩倍,資金流入迅猛且規模增長顯著。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這種趨勢表現最為突出。聯想之星是最早入駐街區的投資機構,兩年來機構孵化的45家公司獲得后續社會融資,總融資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一家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氪空間孵化72個項目,97%的項目獲得融資,總估值45億元人民幣。
然而,也有不少觀點認為,中關村創業大街與沙丘路存在著顯著差別。
"中關村創業大街和沙丘路也有很大的不同。"藥明康德新藥開發公司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楊青說,沙丘路大多提供科技創投等金融服務,而中關村創業大街則提供更多產業鏈、研發資源、專家資源等。
"沙丘路靠自發聚集,創業大街是政策規劃的聚集,后者更有針對性補足短板。"楊青說,正因如此,藥明康德決定入駐中關村創業大街,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業公司提供專業化的投資、實驗研發、專家資源、研發平臺等資源。
同時,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下,中關村創業大街所承擔的使命也區別于硅谷。中關村創業大街的運營機構海置科創董事長姚宏波看來,創業大街更像是一個"通路",以此吸引海外技術創新成果,讓更多成果輻射全國,同時也推動中國創客對接海外資源。
數據顯示,這一條220多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以來,對接美國、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57個代表團,大量成果走向京津冀,輻射全國。"一條街就成了一個窗口,一個通路。"姚宏波說。
多位投資人認為,中關村創業大街快速壯大并非要挑戰或復制硅谷模式,而是要探索出適合中國創業創新的全新服務體系,以此帶動全國形成鼓舞創新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