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記者從自治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以來,廣西高度重視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完善“雙創”政策體系,強化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構建區域性國際創新中心,促使自治區“雙創”工作成效明顯。
政策體系帶動創新平臺建設
今年7月,南寧·中關村創新中心項目落戶南寧高新區,一批創業創新項目快速孵化成長,成為廣西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亮點。
今年以來,自治區主動構建和完善“雙創”政策體系,牽頭制定《廣西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方案》,在營造環境、財稅扶持、完善投融資機制、強化眾創公共服務等六方面,提出29條具體措施。同時大力推動廣西創新平臺建設。今年截至目前,自治區已有50多家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有力地支撐了廣西產業創新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下一階段,自治區將推動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工作推進機制,繼續推動國家參股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建設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優先支持條件較好的園區建設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
目前,自治區已有南寧、桂林、柳州、北海4個國家級高新區。《南寧五象國家級新區建設方案》也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正在上報國務院。按照《方案》,南寧高新區作為五象國家級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南寧·中關村雙創示范基地,將是國家級新區的重要建設內容。自治區將與南寧市政府、中關村一起,進一步梳理示范基地建設思路,創新建設模式,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雙創經驗,真正形成示范效應。
科技孵化器帶動作用明顯
截至2015年年底,自治區共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1家,其中,經認定的國家科技企業級孵化器8家,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2家,目前共有孵化場地面積近100萬平方米;30家已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共有在孵企業1400多家,提供就業崗位2萬多個,申請專利1936件,其中發明專利520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2900家。
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建宏表示,目前,在已認定的30家孵化器中,綜合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8家,專業型孵化器12家。涉及的產業領域有電子信息、醫藥制造、食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生物質能源、有色金屬冶煉、節能環保、農產品加工、建材加工等。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南寧、柳州、桂林3個區域初具孵化器產業集群雛形,孵化器服務鏈逐步形成。
下一步,“十三五”期間,廣西科技企業孵化器在運營方面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孵化器發展將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構建“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加速”一體化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創新服務模式和內容,構建以專業孵化器和創新型孵化器為重點、綜合孵化器為支撐的創新創業孵化生態體系,推動孵化器多元化、國際化、專業化、網絡化發展。
就業創業政策落實到位
去年以來,自治區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堅持創業與就業相結合、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有效地促進了就業工作。
如新增崗位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對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的企業,開發新崗位吸納人員就業的,給予一年社保補貼。政策實施以來,自治區共發放該項補貼2275萬元,累計新增25008個就業崗位。
為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創業,激發創業熱情,自治區積極搭建各類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支持各地和社會各界建設各類眾創空間。明確了各級人社部門對經認定的創業孵化基地按規定給予獎補,對入孵企業落實水電和場地補貼及貸款貼息、新吸納人員社會保險補貼,特別是對眾創空間型創業孵化基地每年給予高達55萬元的房租和寬帶接入費補助。
與此同時,自治區還積極營造就業創業氛圍,加強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服務,搭建廣西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突出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大力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民工創業擔保政策,貸款額度10萬元,貸款期限2至3年,并且降低貸款門檻。截至11月8日,自治區農民工創業貸款發放總額已達52193.5萬元,緩解了農民工創業初期資金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