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曾是國內最大的消費電子集散中心之一,太平洋廣場、e世界、鼎好和海龍四大賣場引領著中國電子類產品消費的風向標。2017年2月25日,記者來到這里。
有報道稱,開業于1999年的海龍大廈,曾連續幾年日均客流量在3萬~4萬人次,到2006年年底,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客流來這里。
李先生試圖找回曾經的購物體驗。
網購達人(北京某外企軟件工程師)李先生走進位于鼎好商城的電子產品銷售區。據李先生回憶,2010年左右,在北京讀書的他經常來中關村購買電 腦配件,那時候的中關村人流量依舊很大。“至少從表面上看,還是熱鬧非凡的。后來也還自己組裝電腦,但配件都是網上買的,2011年之后基本沒來過這邊, 沒想到會慘淡到這個地步。”談到近幾年電子賣場的陸續關停,李先生補充道。
中關村鼎好大廈。
事實上,中關村電子賣場的經營狀況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出現轉折。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商會和IDC發布的《中關村電子產品貿易行業報告》顯 示,中關村IT賣場在2009年的電子產品銷售總額達2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而此前,該項數據的同比增長基本保持在18%左右。到了 2010年,鼎好電子商城2010年銷售總額92.2億元人民幣,比2009年增長了22.4%。2010年京東商城全年銷售額達到102億元,但是,京 東相比2009年近40億元的銷售額增長超過200%。
“老板,您家有網店嗎?”李先生一邊咨詢相關電子產品的價格,一邊好奇商戶的經營狀況。有商戶表示自己是搞批發的,不做網店,也有商戶表示做網店太麻煩,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有商戶稱自己開過一段時間的網店,但沒什么訂單就不做了。
鼎好B座電子產品批發零售區域,雖是周六,顧客寥寥.
當記者提到電子賣場的日趨衰落,部分現存商戶認為,是前幾年的同質化競爭帶來的各種行業丑聞把中關村的名聲搞壞了,另外絕大多數的店主則將原因歸結為電子商務的出現,至于政府出臺政策,不過是因勢利導。
對實體店來講,電子商務是威脅也是機遇。據記者了解,京東和淘寶上的很多賣家都是有實體店的。對于價格較高的筆記本電腦、單發相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很多顧客偏向于到實體店看好實物,然后網上下單。
采訪過程中,有商戶反映說之所以不做網店是因為網上假貨太多,消費者難以識別,在店里購買質量有保證。李先生對此很難認同,長期的購物經驗證明,購買電子產品出了問題的時候,找京東或淘寶的售后處理,比直接找商家理論可靠得多。
作為四大電子賣場之一的太平洋電腦城最先在2011年關門,2015年e世界對外宣布停止自由商鋪招商及租賃。據知情人介紹,e世界部分商戶搬 至隔壁的鼎好大廈。記者在現場看到,e世界正門已封,外圍部分已拆,內部尚未重新裝修。另外,鼎好A座一層,仍有部分已拆商鋪尚未開始正常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