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記者調查|南方小鎮里的“中關村”如何改變命運

日期:2017-04-24  來源:央廣網
[字體: ]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在北京,有一個中關村,因領先全國的科技和創新能力而聞名中外;

  在貴州省桐梓縣茅石鎮,也有一個中關村,卻因為農業產業單一、缺乏新業態,發展之路一度走進“死胡同”。

  直到一場“內置金融”的試驗在這個小山村里展開,這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春雨洗禮后的中關村,綠樹、青草、野花相映成趣,一幢幢青瓦白墻的小院錯落有致;穿村而過的清澈小河旁,一排插在岸堤上的紅色旗子迎風飄揚。茅石鎮副鎮長饒嵐說,每一面紅旗的位置都代表著村里即將動工的鄉村旅游項目。

  饒嵐:它的設計建設是分段式的,一期首先進行的是民宿的打造,二期第一步是做棧道的設計規劃建設,然后下一步才是根據不同的需求做房屋的建設。

  烤煙曾經一直是中關村的支柱產業,最多的時候全村栽種了3000畝。由于煙葉市場開始飽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沒能帶給村民期望的收益,現在全村烤煙種植面積萎縮到了900畝。村民徐儒輝一直以種植烤煙為生,一次又一次的慘淡收成,讓徐儒輝渴望著改變。

  徐儒輝:種黃煙太累了,種得多的簡直白天晝夜都分不清,不使勁干就干不完,反正純粹憑勞力去拼,太累了,我想做點其他的。

  單一的產業結構,讓中關村的發展進入“死胡同”,渴望改變的不止徐儒輝,看不到發展希望的年輕人50%選擇了外出務工,村子幾近“空心”。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說,這是中關村和全國大部分“空殼村”普遍存在的問題。

  李昌平:我歸結農村問題是三個問題:第一農民高度分散,組織無效;第二小農經濟模式,不能維持家庭的再生產,所以大量的資源閑置;第三農民的財產權不能實現。

  凋敝的村莊,如何改變?散落的資源,能否化零為整?2015年9月8日,貴州省首家內置金融合作社——富民經濟發展專業合作社在中關村掛牌成 立,合作社的發展資金來自村里12位鄉賢社員每人2萬元股金,30名年老社員每人2千元入社資金,以及政府的30萬元扶助資本金。

  38歲的付成松是村里的養豬大戶,每年收入十幾萬元。合作社成立之初,他毫不猶豫地以鄉賢的身份入股了2萬元,支持村里的發展。

  付成松:兩萬塊錢存在銀行的利息,可能三年也就只有幾百塊錢,但養個10頭豬,產生的利益可能是一萬塊錢以上。

  中關村村支書、富民經濟發展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明彪說,這種“內置金融”試驗,看重的就是農村熟人社會的道德約束力和信用資本。

  李明彪:信用社的利率是8厘7,我們這就是7厘。像這周邊一轉都是一個姓,絕大多數都姓徐,整一個村三四百家人,都相互在走動的,生產生活都在本區域范圍內。發放貸款的時候對這個人的償還能力、信用度做了評估,符合的才貸。

  合作社的成立讓中關村的村民迎來了致富的機遇。因為距離重慶僅有180多公里,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0幾度的中關村吸引了一些重慶人前來避暑。一 直盯著避暑游商機的徐儒輝此前就想把自家的房屋改建成鄉村旅館,卻苦于沒有資金,直到他和內置金融合作社簽訂了入股合營的協議后,開鄉村旅館的夢想變成了 現實。

  2015年11月,徐儒輝的鄉村旅館開始動工建設,從北京請的設計師負責裝修設計。如今,一棟三層小樓的鄉村旅館已經成型,外墻由一根根細長木條裝飾,20多間客房的裝修也充滿田園氣息。

  徐儒輝:我們定的合同是20年,如果說沒合作社,那么我們的房子也許十年都裝修不起,所以盡早的裝修起了,有人來住,我的收入就會來得快。

  入股合營正是合作社房屋土地收儲功能的體現。茅石鎮黨委書記傅寶軍說,合作社將農戶的房屋、土地等作為存款收儲入社,統一打造經營,讓農村的閑散資源得到了利用。

  傅寶軍:每家每戶與內置金融合作社和他們簽訂了合同,有一個第三方平臺在評估,通過內置金融的平臺,把農村很零散的資源組織起來,資源的集體化就會進入內置金融合作社。

  資金互助、房屋土地收儲、孝敬老人,合作社的幾大功能讓不少村民共享了發展的紅利。雖然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但茅石鎮黨委書記傅寶軍相信,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實現新農村建設從治標到治本的轉變,推動中關村從傳統的煙區向景區蛻變。

  傅寶軍:在這個點的打造上我們沒有搞一刀切,把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回歸給農民,在農村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把中關建成公園,家家都成為賓館,月月都數鈔票,最終他們當老板。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