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關村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以下簡稱海淀留創園),大廳右邊張貼著全年活動培訓體系計劃表,包括創業知識技能大講堂、創新創業大賽、黨務工作、文化聯誼;左邊擺放著當月要執行的日程表,有開辦財稅法務、知識產權、人力資源和市場營銷等各種課程;走廊中掛著一位位從園區孵化成功的上市公司創始人頭像……
一股濃郁的雙創氣息撲面而來。
造勢,讓創新“恰如其氛”
進進出出的是躊躇滿志的海歸創業者,幾乎每天都會誕生富有創意的高科技項目……格調簡約的“布谷布谷”咖啡廳,是海淀留創園中關村創業大廈的一家咖啡廳。
它并不是一家普通的咖啡廳。“這是園區孵化的一個創業項目,根據創業者的需求,園區每周五在此舉辦‘快樂三點半’沙龍活動,免費提供茶點,搭建一個創業者認識、交流的平臺,迄今已舉辦幾百期,效果非常好。”海淀留創園主任趙新良說。
在類似這樣的活動中,使創業者在互動中“產生了化學反應”,碰撞出許多合作機會。目前,園區準備在此基礎上改版,舉辦“海創嘉年華”,創造更多深度交流互動機會。
和竑炅源創始人李忠凱開發的一種蝠翼燈具能有效提高傳統光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減少光源數量,降低光源功率來實現節能。相比于市場上同類產品,節能達33%—50%。但最初這樣的數據難讓人信服。園區主任趙新良得知后,決定在中關村創業大廈辦公區安裝試用。
“園區給予如此的幫助在別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而且還得到了許多創業同伴中肯的建議。”李忠凱對記者說。
互動,讓創業者不再孤單
“孤獨,是每一個創業者與生俱來的。但幸運地是,我們在海淀留創園并不孤單。” 芯合科技創始人王相偉對記者說。
為活躍創業生活,園區經常組織郊游、爬山等各種戶外活動,深受年輕人歡迎。在活動中相互結識的創業者除了相互扶助,甚至有可能成為事業上的“黃金搭檔”。
新華都商學院MBA畢業的劉佰全,曾連續經歷了兩次不理想的創業,但在參加園區組織的爬山活動中,與園區領導和投資人一路竟討論出主打外賣、快遞騎手的共享電動車鋰電電瓶的創業項目,趙新良當即給其公司取名“電小二”。今年9月,這家公司正式完成Pre-A輪融資,獲經緯創投領投、金庫創投跟投數千萬元。
有人甚至打趣地說:“想找項目找合伙人,就跟著園區領導去爬山。”
創新,打造“紅色孵育高地”
隨著孵化鏈條和體系不斷完善,海淀留創園成為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層次最高、培育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數量最多的孵化器。這其中很大的動力源自園區創新的黨建工作模式。
“園區是創新創業的沃土,我們在黨建工作方面更要以創新的精神探索新路,因地制宜地打造‘紅色孵育高地’。”海淀留創園企業聯合黨委書記、副主任王瑋告訴記者。
王瑋介紹,針對園區“90后”年輕黨員居多的狀況,為在新時期提升黨員的黨性認識和加強修養,園區聯合黨委一直貫穿“紅色主題”教育線路,開展賞析紅色樂曲、觀看紅色影片、閱讀紅色書籍和參觀紅色基地等活動,努力探索年輕人接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