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了277家軟件企業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的中關村軟件園。資料照片
渤海灣畔,激情澎湃。今年2月底,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在北方中國嶄露頭角,引起國內外關注。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審時度勢、深謀遠慮作出的決策部署。
中關村作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戰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無疑為中關村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中關村要為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關村推動區域創新合作取得新成效,多主體、多層次、多領域的格局和態勢正初步形成。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視野觀察中關村,從政府部門到園區企業再到機構協會,政府、市場、社會三者力量正圍繞同一目標通力合作:要以協同創新引領協同發展!
政府部門統籌協調
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良好市場環境
中關村在服務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圍繞創新主體的合作需求,加強統籌協調,營造了有利于創新合作的市場和制度環境。中關 村管委會與河北唐山市、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中關村海淀園在秦皇島市建立了分園,兩地共同搭建交流服務平臺,促進企業合作需求對 接,服務企業跨區域布局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支持企業跨區域布局、開展技術研發合作、組織項目對接、設立分支機構等,促成一批先進適用 項目的落地轉化和應用推廣。與唐山市、承德市、張家口市、保定市共同召開創新合作推介會、企業需求對接會,并多次組織有合作意愿的企業赴天津、河北考察洽 談。
中關村與天津市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共建,共同起草了工作方案,研究擬定了園區定位和目標、規劃布局、發展建設 模式、保障措施、政策建議等內容;著力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成為我國體制機制創新高地、吸引聚集全球創新資源的平臺、以協同創新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示 范區。
積極謀劃建設“京津冀大數據走廊”。今年8月,在“張家口(張北)云計算產業園對接推介會”上,北京市和河北省相關部門簽訂戰略 合作框架協議,兩地將發揮中關村示范區大數據產業優勢,共建張北云計算產業園,預計實現投資將達到1000億元。這是發揮北京智力資源優勢、天津數據設備 制造優勢、河北張家口數據存儲優勢的結果,讓“京津冀大數據走廊”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與首鋼總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支持首鋼建設北 京園區和曹妃甸園區,形成產業聯動和項目合理布局,重點將企業總部和研發實體落在首鋼北京園區,形成創新驅動的承載平臺;生產制造環節落在曹妃甸園區,形 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輻射基地。重點推進大數據產業在首鋼北京園區和曹妃甸園區的發展,共同推動將首鋼北京園區和曹妃甸園區建設成為“京津冀大數據走廊” 的重要節點。開展生物質能源等關鍵技術示范應用,加強環境保護和廢棄物利用。深入推進曹妃甸園區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進一步提升海水淡化處理規模,降低成 本。
加強三地人才交流,與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承德、保定、唐山等地開展了干部掛職交流、培訓等合作。以共建科技園區為載體,加強中關村創新創業模式的導入,吸引聚集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推動形成跨區域的政產學研用創新體系。
按照優勢互補、突出特色、市場主導的原則,強化中關村與天津、河北不同區域的差異化對接。與天津寶坻共同啟動了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建設,目前已完成空 間、產業規劃的編制工作。與廊坊共建的固安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已有10個億元以上項目簽約。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引入專 業化機構的模式推進建設,通過北京市海淀服務外包企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搭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推進產業化項目在秦皇島分園落地,并提供持續的跟蹤服務;通 過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漫游世紀(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機構輸出園區運營、產業招商、創業孵化的經驗和模式;建立了4∶4∶2的利益共享機制 (即分園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20%作為分園的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扶持園內企業成長;兩地政府各占40%),探索形成可持續的園區共建模式。
園區企業全面出擊
探索京津冀區域市場化合作新模式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要充分激發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出前后,中關村企業走出北京,邁向天津、河北的步伐更堅定、更敏捷了。
目前,中關村476家企業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1029家,代表性企業如用友軟件在河北保定、滄州、唐山、石家莊設有4家分公司,開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銷售及服務等業務。
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有穩定合作關系的有1000家以上,393家重點企業在天津設立503家分支機構,代表性企業有曙光、華旗、搜狐暢游、天壇生物、中牧股份、星新材料等。
創新技術伴隨著企業腳步而在區域內加速擴散。中關村企業積極參與京津冀生態文明與城鄉環境建設工作,為解決大氣污染治理等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科技支撐。
在節能綜合服務領域,天壕節能公司承接了廊坊金彪玻璃、河北元華玻璃等5個余熱發電項目;合康變頻公司實施了河北梧桐莊礦場電機節能項目;動力源公司承 擔了河北鋼鐵龍海余熱回收發電和冷卻塔節電機技改項目等工程;神霧集團利用去熱式燃燒技術,參與了河北鋼鐵廠58座爐窯的新建和改造,承擔了河北天柱鋼鐵 集團、燕山鋼鐵等3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在清潔能源利用領域,奧科瑞豐公司在廊坊、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秦皇島、承德、衡水、滄 州等地區建設了近100條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線,產能達到50萬噸;國能生物公司在河北威縣、成安、南宮、吳橋、浚縣、鹿邑等地建設了生物發電站;國電聯 合動力投資建設保定風電設備制造基地,承接了張北海子洼49.5兆瓦風電場工程。
在垃圾處理領域,桑德環境公司承接河北巨鹿生活垃圾處 理項目;高能時代公司承接唐山中心區垃圾填埋工程中16萬平方米防滲工程;神霧集團承接了河北霸州市日處理200噸的生活垃圾處理示范項目。在污水處理領 域,科泰興達承擔秦皇島首秦金屬材料公司5個污水回用工程;碧水源承擔石家莊正定新區污水處理廠設計施工總承包工程。
在電廠脫硫脫硝領 域,大唐科工、國電龍源、國電清新等中關村企業承接了大唐保定電廠脫硝、河北衡豐電廠脫硫脫硝、河北豐潤電廠脫硫等電廠脫硫脫硝工程。在污泥處理方面,機 科發展科技公司承擔唐山市中心區四座污泥處理廠的污泥無害化處理。在海水淡化領域,北控水務等海水淡化聯盟企業在曹妃甸聯合建設海水淡化膜法生產線。
機構協會全面覆蓋
搭建京津冀協同發展合作全新平臺
中關村示范區內擁有密集的教育科研機構。各高校院所正在京津冀地區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科技平臺搭建以及人才培養等活動。
清華大學與河北共建清華發展研究院,先后成立了智能交通試驗研究中心、節能減排工程技術中心和航天航空工程技術中心等;清華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清華工研院)在固安建立清華大學中試孵化基地。
北京大學與天津市各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項目170余個,累計合同金額3200余萬元,與濱海新區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與河北省各企事 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項目160余個,累計合同金額3910余萬元,與承德高新區共建研發中心;北京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與秦皇島建立了生物醫藥產業 園。
示范區內的各大高校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形成“百舸爭流”態勢。北京科技大學與唐山國豐鋼鐵有限公司共建潔凈鋼平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河北津西集團共建智能停車設備產業化研發生產基地。北京化工大學與秦皇島精信化工集團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器和轉化中心。
科研院所更是不甘落后。中科院北京分院與天津市科委、濱海高新區共建天津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園,曙光、藍鯨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落地投產;在秦皇島經濟技 術開發區合作共建秦皇島數據產業研發轉化基地,遙感地球所等9家研究所的12個企業入駐;與唐山市政府共建唐山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圍繞節能減排、新 材料應用、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等重點行業,推動30多個項目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產業技術聯盟等新型社會組織發揮資源整合 優勢,開展技術研發合作、組織項目對接、設立分支機構等合作。智慧城市聯盟、閃聯產業聯盟承擔了秦皇島智慧城市項目;節能與新能源聯盟的能耗監測解決方案 在衡水交通系統實現示范應用;儲能聯盟承擔了固安區域能源綜合管理項目;國家半導體照明聯盟在科技部支持下聯合石家莊、保定開展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試點。
各創業服務機構發揮中關村創業服務資源優勢,向河北、天津輻射釋放各類創新要素,輸出創業服務模式,帶動高端人才和項目落地。北林科技園在滄州中捷產業 園建設6個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北交大科技園與保定在新能源與智能電網裝備領域共建6個研發與創業服務平臺;石景山區常青藤創業研究中心、蒲公英國際青年 創業驛站在保定建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城人才開發基地。清控科創與天津市東麗區政府聯合打造孵化器總面積3萬平方米,已入駐企業90余家,2013年實 現稅收近8000萬元。中關村海外科技園公司在天津東麗區建設孵化器,占地9.8萬平方米,以總部經濟、研發中心、高新企業孵化為主。
中關村社會組織、科技中介機構利用業界影響力,整合中關村創新資源,服務京津冀地區企業。中關村協會組織積極吸納津冀地區會員,中關村科技企業家協會、北 京電子商會等與京津冀多地簽署合作協議,通過組織中關村科研院所、企業與外地科技企業開展對接、考察活動,促進企業交流合作。中關村工業設計產業協會積極 推進“京津冀注冊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標準”建設。亞杰商會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搖籃計劃”模式共同開展創業者培訓,籌劃建設“搖籃計劃基 地”。在協會的組織推動下,北廣電子與天津薊縣達成投資意向;嘉博文擬在唐山市建設餐廚垃圾回收項目。2012年,北京及中關村輸出到天津的技術合同 713項,輸出到天津的技術合同成交額11億元;輸出到河北的技術合同1016項,合同成交額36.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