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由京津兩市共同建立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讓北京中關村的創新動力和天津濱海新區優質的配套服務“手拉手”。科技園掛牌一年來,新增市場主體600多家,其中新增注冊企業316家,注冊資本金達49億元。為什么園區有如此強勁的發展勢頭?記者昨天來此進行實地采訪。
這幾天,北京漢唐自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戚揚很忙。就在2017年11月29日,該公司與其他9家高品質項目一起,集體簽約落戶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作為北京一家以視聯網技術為核心,以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結合迫切的醫療、教育和政企行業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先進的可視化數據行業云平臺的高科技企業,將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5000平方米的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
“對于企業來講,更看重的是發展環境和未來前景。”戚揚告訴記者,在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之前,他曾在全國很多地方作過調研。“我認為濱海新區有很多優勢,其中離北京近,使我們的資源能在兩地之間很好協調;此外這里有很多教育和高科技資源,以及很好的吸引人才政策,能給企業提供穩定的人才來源。”戚揚表示,公司在建設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的基礎上,還要籌建展示中心,把全國甚至全球的相關用戶匯集到濱海新區。
與北京漢唐自遠相比,深之藍水下新視界早于2017年3月就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立。作為國內首家從事全系列水下機器人研發的民營企業,深之藍水下新視界主營深之藍娛樂級產品,也就是消費類產品,包括水下平衡車、水下無人機等。“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公司得到眾多資本的支持,其中許多來自北京。而相對于北京來講,濱海新區的商務成本更低,特別是這里有著完備的工業體系,對于公司有極大幫助。”公司總經理魏建倉表示,目前水下平衡車——“白鯊MIX”先期在美國市場銷售。
記者了解到,2016年9月28日,京津兩市簽署協議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示范區。園區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將充分利用北京中關村和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承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并在2018年實現起步區基本建成。自2016年11月22日正式掛牌以來,園區新增市場主體600多家,包括百度(濱海)創新中心、京東(濱海)云創空間、北京聯合工坊、愛康維健等。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能夠博得眾多高品質項目、實力企業的青睞,與園區自身發展環境密不可分,同時也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年來,科技園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幫助企業解決職工落戶問題、修建白領公寓、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等。同時,北京中關村管委會也出臺了《中關村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將加快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納入其中,在產業鏈協同、創新鏈協同、政策鏈協同、資金鏈協同、資源開放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打造一套完善高效的體制機制。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設立產業發展扶持資金,重點用于科技創新、產業促進、人才引進、招商引資等方面;開展規劃編制,聘請專業團隊高水平規劃園區發展;開展政策制定,努力爭取兩市相關部門支持,在知識產權強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政策體系。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成為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