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3大理念。作為擁有全國最密集的科技、智力和人才資源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給2008年北京奧運貢獻了什么,還會貢獻什么?北京奧運會給中關村科技園區高科技產業帶來什么,還會帶來什么?
日前,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舉行的中關村企業參與科技奧運交流會上,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戴衛表示,隨著奧運會場館建設逐步進入尾聲以及奧運籌備工作重點的轉變,“我們需要探討在新的形勢下,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參與奧運建設與服務可能的路徑和模式”。
創造多項第一
“百年奧運史上,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創造了多項第一。”戴衛表示,前幾年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重點參與奧運會場館建設等硬環境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新奧特公司是第一個電子中文翻譯服務供應商,打破了歷屆奧運會單一英文顯示的歷史,第一次采用中、英文雙語同步實況顯示比賽成績;搜狐公司是第一個互聯網內容服務贊助商;亞都公司是第一個空氣加濕凈化器獨家提供商;愛國者理想飛揚公司是第一個語言培訓服務供應商……
此外,“奧運會還帶動了中關村科技園區一批企業成為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如康比特、水晶石、泰寧科創、科諾偉業等企業。”戴衛表示,國家體育館奧林匹克公園采用了科諾偉業公司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這對我國進一步發展大型太陽能并網發電技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據了解,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已有78家企業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熟的技術和產品運用到奧運會場館建設以及信息通訊、清潔能源、環境保護、奧運安全、服務保障領域。此外,還有聯想、搜狐、亞都、愛國者理想飛揚等8家企業成為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贊助商、獨家供應商和供應商,獲得奧運會的標識使用權,這些企業占國內外64家奧運會贊助企業的12%,占北京地區的67%。
后奧運時代的挑戰
然而,北京市發改委奧運經濟高級顧問黃為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有很多差距。”有一首奧運會歌曲叫做:We Are Ready,“但是我們大家都很清楚,北京對成功舉辦奧運會還遠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Ready。”如對奧運會場館建造完成的檢驗、測試賽對場館的檢驗、對管理團隊的檢驗、對應急方案的檢驗以及對服務團隊的檢驗等。
突發性、緊迫性、及時性、隨即選擇性、現場解決等是在奧運會臨近期需求的特點,奧運會臨近期出現的問題要現場解決,只求最快而沒有時間求最好,只求解決問題而不管誰來解決問題,這就給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機會。黃為表示,“奧運會臨近期選擇誰來解決問題具有隨即性,不一定非要選擇贊助商或合作伙伴,任何可以解決問題的公司都能參與。”
無論是參觀還是比賽,黃為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到北京的人數總和將近1000萬人,“怎么樣為這些人提供服務,這對中關村科技園區是非常大的挑戰。”對此,戴衛表示,“從今年開始,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企業已經逐漸把技術研發和產品服務提供,逐步轉到了奧運會賽事籌備、組織、消費方面,力求為廣大群眾消費奧運會提供更多的技術和產品。”
但是,黃為進一步指出,在奧運會之后,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奧運會后有超過100億元的資產需要處理,奧組委本身沒有處理賽后資產的職能和功能,如何處理這些資產需要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參與。”
園區的準備
黃為建議,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應該給園區企業建立一個提供產品信息、需求信息和服務信息的交流平臺,引導并指導企業積極參與奧運會的商業活動,抓住奧運商機。此外,“如何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參與比賽場館的賽時服務和賽后管理服務;如何引導企業介入簽約酒店的服務工作;如何協助企業使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技術在奧運會期間得到推廣和應用;如何打造和發展新的產業鏈;如何引領中關村企業躍上下一個發展平臺,如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乃至參與下一屆奧運會商業運作和服務的思路等,都需要中關村科技園區有所準備。”黃為說。
對此,戴衛表示,下一階段中關村科技園區將著力做好4項重點工作:一是抓好現有項目的實施;二是推動更多企業參與奧運;三是加強園區奧運宣傳工作,進一步喚醒企業參與奧運的意識;四是實現奧運帶動產業,把奧運中應用的技術和產品推廣大更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