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園區 > 正文

中關村實驗室向園內民企開放

日期:2007-11-30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2007國際科技園區北京論壇開幕

  “我們主張,各國科技園區應鼓勵并支持有關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創新;各國科技園區應共同致力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昨天,來自德、法、韓等20多個國家的科技園區官員齊聚北京,與國內科技園代表一起出席2007國際科技園區北京論壇,并發表了《國際科技園區北京論壇共同宣言》。

  中關村科技園開放36個實驗室

  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明年即將迎來20周歲的生日。“從當年的‘電子一條街’,到如今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入住,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區域。”園區管委會主任戴衛在昨天的2007國際科技園區北京論壇上自豪地通報,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平均每天誕生14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此就職的總人數已達60萬人。

  圍繞論壇“創新·合作·發展”的主題,戴衛介紹說,中關村高新園區內正在實施“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國立科研機構的實驗設備和科研資源從去年開始向民營的高新技術企業開放,這在國內屬于“吃螃蟹”式的嘗試。

  “對進入實驗室的企業我們不設門檻,不論規模大小、效益如何,只要是園區內注冊的企業隨時歡迎。”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郭洪表示,管委會還會對進入實驗室進行測試的企業“報銷”一半費用。

  國家高新區人均GDP接近國際發達水平

  “國家高新技術園區開始扭轉中國作為后發國家長期被技術鎖定的格局。”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列舉了一系列數據如此定性全國54個高新技術園區:去年共擁有發明專利32600件,從業人員每萬人擁有56.8件發明專利,處于國際較高水平;人均GDP為21萬元,是全國人均的13倍,接近了國際發達地區水平。

  國家高新區的快速發展也為社會提供了豐裕的就業機會,李學勇介紹說,截至2006年,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已達573.7萬人,僅吸納應屆高校畢業生即達22.5萬人。

  晨報記者 姜葳 王大鵬

  專家觀點

  馬俊如:應鼓勵企業自愿創建企業研究所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副主席)

  馬俊如指出,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產學研結合創新必須以企業為主體。借鑒國際上先進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創新發展的成功實踐經驗,只有企業自身擁有強有力的創新實力,才能搞活和帶動產業學研結合創新的全局。建議國家應優先鼓勵在有條件的企業內自愿創建企業研究所。對已創建的企業內生研發機構,建議為他們創造優良的創新政策環境。

  王勝光:高新技術區要形成自主創新的經濟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勝光表示,過去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過程中,政府的目標是企業的規模和數量,而現在,在高新技術開發區進一步發展中,應該向創新要素、創新環境與產業化和自由創新經濟方面轉變。王勝光說:“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主要著眼的是向市場提供產品,創新經濟的商業模式主要著眼的是滿足用戶需求。”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