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草地、丘陵、原生態的湖、木質的水車,“種在樹陰”里的建筑……這不是在描寫公園,而是6月6日開園,處于3.6平方公里的原生態園林中的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二期。而該園的推出標志著以生態為核心、以節能和降耗為重點的中關村第三代科技園區正式亮相。
由海淀區政府直屬的國有控股企業北京實創環保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是中關村專業園區和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北京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該園區位于海淀區北清路上稻香湖南,距西山只有600米距離,總占地面積3.6平方公里,規劃總建筑面積175萬平方米,綠化率超過了50%,容積率僅0.48。自2005年一期開園以來,雀巢、華為、中國人壽、光大環保等企業已經入駐,2007年實現產值71億元,實現稅收3億元左右。
6月6日開園的二期規劃建設15棟企業獨棟辦公樓,每棟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與其他園區相比,北京實創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致力于科技園區創建工作達20年的趙玉華認為,作為國內第一個綠色示范科技園和第一個具有鮮明傳統文化負荷的科技園,以綠色生態文明為核心、以節能和降耗為重點的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二期是吸引一批創新型企業搶駐的主要原因。
趙玉華認為,目前國內科技園的建設普遍存在著兩大問題。首先,科技園普遍缺乏自然生態環境對人的撫慰,一項對中關村企業家,創業者生理、心理和體質三方面的監測和分析顯示,80%以上的中關村創業者、企業家、科研人員患有頸椎病,50%以上的中關村中青年創業者患有骨質疏松,約有40%的企業家有強迫癥。其次,中國的科技園普遍缺乏本土的文化積淀與情感溝通,西化痕跡明顯。“目前國內建科技園區的模式大多數為跟風,到美國、歐洲、新加坡等地學習考察,然后照搬照抄,完全忽略了中國本土所具備的歷史文化沉淀,造出來的科技園也不倫不類。”
因此,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從2003年始建之初便定位為“中國傳統文化園區風格的原生態科技園”。數據顯示,該園區內的負氧離子含量是市區的40倍,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是市區的1/32,1萬種溫帶植被遍布園區,翠鳥、白鷺、野鴨、梅花鹿、松鼠等30余種野生動物和諧共生。作為中國第一個全面實行生態環保規劃建設的科技示范園區,進駐企業還必須遵守“綠法”,如園區要建立生物廊道,保證場地內生態系統。同時,園區企業不許建造圍墻。此外,該園區還在國內率先從事節能降耗的嘗試,投資500萬元,建成了風力發電示范工程、雨水收集和實驗室用水再利用系統等。
“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二期開園,也代表著國內第三代科技園區開始亮相。”清華大學有關學者表示,“以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為代表的第一代科技園,自發形成,規模聚集;以國內目前所有的科技園區為代表的第二代科技園,雖然統一規劃、產業聚集,但缺乏園區與自然、人文環境的互動,而中關村環保科技示范園二期,則代表了第三代科技園區的亮相———在綠色生態環保和開發基礎上,以生態文明為核心,以節能降耗為重點,實現區域內環境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