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園區 > 正文

再拷貝“中關村”也無法出“聯想”

日期:2008-09-13  來源:新民晚報
[字體: ]
    建一個高新技術園區,想方設法地吸引大企業落戶,孵化或扶植中小企業,這就是政府對科技創新最好的鼓勵嗎?日前,由上海市科協和閘北區政府共同主辦的“2008區域創新特色與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眾多專家對這種模式提出了不同意見。
   
科技創新沒有可照搬模式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表示,科技創新是件很復雜的事,雖有成功的模式,但都不是可供照搬、拿來即用的。
   
    縱觀全球范圍已出現的三種模式,北歐模式以大公司為科技研發和創新的絕對主力;北美模式是分散的市場行為,政府和公司的介入都不多,大學教授、風險投資者、民間力量,通過市場自然組合;東亞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同為后起的經濟體,發展目標明確,政府都很強勢,大力搞園區,吸引公司入駐,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氛圍。以我國目前的狀況,似乎應該在東亞模式和北歐模式之間尋找平衡,尋找機會。
   
創業和創新不能分室而居
   
    張軍認為,以中關村現在力推的總部經濟、商務經濟模式,可能再也孕育不出當年的聯想。從某種程度而言,商務經濟模式對科技創新是有負面影響的——商務氣氛過濃,創業氣氛不足。上海的張江,目前處于它最好的階段,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今后的發展應該避免中關村的路子。
   
    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孫正心也指出,創新若不能與創業充分結合,便會“飄”起來。上海需提升城市品質,吸引高科技人才前來創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曹雪濤教授則建議,大力發展朝陽產業群,特別重視智力型企業,以國際一流的平臺作為以不變應萬變的殺手锏,平臺包括高科技研發中心和高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兩方面的建設。
   
要為創業者生活提供服務
   
    專家均希望區政府能打造新的鼓勵科技創新的服務模式,而不再是建幾個封閉的高科技園區而已。有豐富風險投資經驗的卓越集團董事長陸豪指出,不妨以無形的“手”為本區企業服務,用無形的“線”把區內的企業串起來。創新創業者需要的服務,包括各類生活服務,要為他們創造悠閑有趣的生活,讓思想高度自由地飛翔。上海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王振提醒說,政府要為高端人才提供特殊服務,比如醫療服務、國際學校、文化消費等。  本報記者  董純蕾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