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硅谷”之稱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被賦予了新的國家使命。20日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國政府決定在這里建成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此間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專門為自主創新設立的“特區”。
這份名為《國務院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簡稱“批復”)的文件指出,中央政府支持中關村努力培養和聚集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20日出席了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動員大會。
劉延東在講話中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指導,集成資源,加大對中關村的支持力度。劉淇強調,建設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全北京市的大事,是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重要戰略任務。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世界第三次科技浪潮中崛起的一批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以打破制度禁區、大膽創業而聞名于全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計算機制造企業的聯想集團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創新體系,被稱為“中國硅谷”。目前,中關村已有112家企業在海內外上市。
北京市社科院中關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弘認為,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意義重大,通過中關村的試驗,推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在國際高端環節占有一席之地,這與中國的國家戰略息息相關。
過去30年,中國的大部分企業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各界已經形成共識,中國的發展思路需要升級,必須進入國際中高端的產業鏈,依靠科技創新,不然就難以抓住新的歷史機遇。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戴衛說,如何解決中小科技企業融資難,對研發人員如何進行股權激勵形成創業,這些世界難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頑石與堅冰。
“批復”指出,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開展股權激勵、科技金融改革以及民營科技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創新試點。
“試點,意味著我們有機會為世界難題尋找中國解法。一旦有所突破,將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戴衛說,“中央的批復文件將中小科技企業融資、研發人員股權激勵等當前困擾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制度瓶頸作為突破口,鼓勵制度創新,大膽嘗試,這將鼓舞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的熱情,對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和國家長遠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建立特區,通過一點試驗,然后推開輻射覆蓋全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就決定在東南沿海設立四大經濟特區,鼓勵發展外向型經濟,然后逐步發展成中國經濟起飛的第一個增長極——珠三角經濟圈。
從2005年設立上海浦東新區開始,中國已經在東、中、西部設立了多個不同形式的配套改革試驗區,以試驗區的摸索實踐示范帶動全國解決發展瓶頸問題。為了區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特區,這些改革試驗區常被稱為“新特區”。
國家行政學院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說,作為一項社會改革,設立試驗區的方式操作穩健,可以有效避免風險,還能少走彎路,改革成本低。今日中國的發展要求變了,國家需要在多個領域和層面深化改革和轉型,在農村發展、資源節約、自主創新等多個方面突破瓶頸,設立新的試驗區顯得日益迫切。
戴衛說,作為全國創新中心,中關村對全國的自主創新事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當前,中央支持中關村深化改革、先行先試,主動擔當起引領國家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方向的責任,為全國探索經驗、作出示范,這是國務院批準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目的所在。
記者還獲悉,為進一步增強中關村在自主創新方面的輻射帶動能力,中國技術交易所將在北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