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園區 > 正文

流金歲月 中關村60年滄桑巨變寫傳奇

日期:2009-09-30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字體: ]

 昔日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零星散亂

今日“中國硅谷”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鐘宣  石北燕 

  在共和國60年發展的輝煌歷程中,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村”注定被載入史冊。

  60年前,這個“村”只有幾戶人家,由于小,也沒有一個準名,“鐘關兒”、“中官墳”、“中灣兒”……中國科學院落成后,來到這里的首批科學家還看到一堵石灰墻上有“中官屯”的字樣。后來由于一個偶然的筆誤,“中官屯”變成了“中關村”。當初沒有人會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后來會成為聞名世界的“中國硅谷”、中國新經濟發展的一個標桿。

  從1988年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以來,中關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中關村已經當仁不讓地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領跑者:

  平均每年新創辦高科技企業超過2000家,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

  平均每個工作日就有2家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成立;

  平均每天輸出技術88項;

  平均每3.6天就有一家企業躋身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行列…… 

  2008年,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

  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回首中關村發展歷程,從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的誕生,到電子一條街的形成;從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建立,再到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成立,以及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個龐大的民營科技企業群始終發揮著主體和先導作用。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進程中,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成為沖鋒陷陣的“車馬炮”。

      民營科技企業書寫“中國硅谷”神話 

  從1980年在中關村地區創辦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起,一批科技壯士響應中央號召,不顧風險,悲壯出征,率先“下海”,創辦科技企業。他們高舉戰旗,披荊斬棘,開辟了新的戰場,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先鋒。

  歷經四代奮斗 民營科技企業成長壯大

  第一代:披荊斬棘 開創先河

  1980年10月23日,從美國考察歸來深受震撼的陳春先,向北京市科協借來了100元錢,在中關村辦起了中關村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從此,以柳傳志、王洪德、段永基、張家林、彭偉民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從大院大所走出來,開創具有改革意義的新事業。他們率先擂響了民營科技的戰鼓,“摸著石頭過河”,帶領創業團隊將科技服務和產品推向市場。這成為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起點,也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一個縮影。

  第二代:厚積薄發 創新為王

  在鄧小平理論提出特別是“南方談話”后,催發了中關村創業高潮和第二代企業家人才隊伍的形成。今天為人們熟知的是王文京和他創建的用友軟件、馮軍和愛國者數碼產品等。作為中關村第二代企業家,他們從一“下海”就果敢地選擇創辦產權清晰的企業。他們用不到10年的時間完成了企業生存、成長、發展的創業過程,使許多企業的規模已大大超過了第一代。

  第三代:中西合璧 書寫神話

  在世界新經濟浪潮中涌現出的中關村第三代企業家,比第一、第二代創業者更具有現代意識和風險意識。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海歸”,像鄧中翰、嚴望佳、汪延、李彥宏等。在互聯網領域,新浪、搜狐、百度這樣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硬是讓美國著名的互聯網公司至今在我國市場沒有賺到很多錢。還有一大批企業,在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等領域不斷創造著新產品,以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擋住了國外產品在中國橫行的腳步。

  第四代:潛力無限 展望明天

  在大學就開始創業辦.com的年輕人,那些參加創業大賽的選手,成為中關村第四代企業家。盡管他們當中還沒有太多的人取得成功,但他們是中關村的“潛力股&rdquo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