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為開創工作新局面,各地各部門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改革和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涌現出許多新創造、新經驗和新亮點。新華社近日派出記者分赴各地進行深入采訪,并從4月21日起開設“科學發展 轉變方式”欄目,通過各種形式的報道充分反映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和重大進展,奏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強音,為完成“關鍵之年”的艱巨任務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從并購IBM PC的聯想,到創造納斯達克中國神話的百度,再到問鼎國際標準的閃聯,這些中國高科技產業跨越式發展歷史的創造者,都成長于同一片神奇的熱土——中關村。
經過20多年的開拓,視創新為生命的中關村,經濟規模擴大了1100多倍,成為全國最大的區域創新體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關村企業上市數量遠遠超過美國硅谷,創新活力世界矚目。
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變局中,及時解答如何將科技與金融相結合、如何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的智慧和力量等世界性難題,成為前進道路上必須逾越的難點。作為首個獲批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就此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其提供的“中國解法”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借鑒。
聚合風投資本,把握新興產業浪潮風向標
過去三年里,中關村在境內外上市公司的年增長量呈現堅挺的上揚趨勢。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2009年,中關村依然有23家公司上市,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中關村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已達184家,這背后,風險投資等創投機構的推動力不可小視。
中關村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說:“發達國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經驗告訴我們,風險投資對科技創新具有敏銳的嗅覺,不僅是孕育新技術浪潮的沃土,也是新興產業變革的風向標。中關村在構建多層次科技金融支撐體系過程中,十分注重對風險投資的培育和引導。”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風投機構紛紛收縮戰線準備“過冬”。緊要關頭,中關村管委會及時啟動對創業投資機構的風險補償機制,當年累計為2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的超過50個項目提供了風險補貼資金數千萬元,獲得風險補貼的項目累計對中關村企業的投資總額超過10億元。這批資金不僅幫助了一大批創業企業獲得重生,而且提升了中關村集聚風投的號召力。
目前,全球投向中國的風險投資中有三分之一聚集在中關村,其重點投資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但不可否認,與美國硅谷不同,中國市場上真正能夠進入創新源頭、支撐創業起步的風投還不夠活躍。
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北京市政府將原先分散使用的幾十億元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資金統籌起來,通過股權投資方式進入風險投資市場,用市場方式引導風投等社會資金更多流向創新領域。
2010年4月被注入2000萬元政府股權投資的國智恒電力公司,自主研發了北斗電力全網時間同步監控系統,大大提高了中國電網安全的自控能力。但2008年這家公司研發剛剛完成時,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卻因為沒有業績得不到風投和銀行的青睞。令國智恒電力公司總裁呂建光欣喜的是,代表北京市政府進行股權投資的中關村發展集團進入后,迅速扭轉了國智恒在資本市場的地位。
“中發展進入后,原來一直跟蹤我們的風投立刻打消了顧慮,大約有超過政府投資額20倍的風險投資先后主動上門提出跟投,社會資本的杠桿撬動效應凸顯。”呂建光說。
中關村發展集團總經理許強說,集團進行股權投資后不參與被投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股權退出時將優先轉讓給被投企業員工作為激勵。而上百億元的資本規模也能保證集團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未來5年北京市將統籌數百億元資金進行政府股權投資,投資超過5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成長企業,其帶動的社會資金將相當可觀。
北京市社科院中關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弘說,我國各地轉變發展方式普遍面臨一個現實困惑:一方面社會資本找不到去處,另一方面大量創新企業急需資金支持。中關村一系列培育聚合風險投資的做法,發揮出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各自優勢,最終為社會資本筑起一座通向創新的橋梁。
聚集領軍人才,把更多有志之士引向創新主戰場
在北京北郊僻靜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奇跡。坐落于此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連續4年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權威刊物發表論文12篇。包括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生命所科學指導委員會曾如此評價:世界上還從未有過一家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占據國際基礎科研領域如此重要的席位。
同樣令人關注的還有這里與傳統科研體制迥然不同的選才模式:2005年底成立的生命所沒有一個正式編制,領軍科學家全部從全球招聘;合同期內,所長和實驗室主任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預。盡管各級政府一年為生命所撥款數千萬元,但在選才時,政府部門甘愿把決策權交給“更專業的人”——由24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生命所科學指導委員會。
在中關村的選才機制中,“更專業的人”不只是科學家,也包括對市場、產業更敏銳的企業家和風險投資者。目前103位入選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的人士,大部分由企業家顧問委員會選拔,而政府更多參與后續服務,對入選人士給予100萬元獎勵,提供簽證居留權、子女入學、社會保險等便利和待遇。
一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樣品最終變成有市場號召力的商品,其間需要巨大的跨越,這里面除了資金和技術的投入,還有一項重要因素不可或缺:擁有激情和勇氣的創業領軍人才。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通訊認為,轉變發展方式不能回避當前我國高科技產業一線缺乏足夠領軍人才的現實。激勵機制缺失極大牽制了高素質人才走向市場的腳步。
2009年3月,國務院在批復中批準在中關村開展股權激勵試點,中關村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國有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在納米材料制版印刷技術發明人、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宋延林看來,這將為像納米材料制版印刷這樣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注入巨大的動力。
目前宋延林擔任由中科院化學所、北京市懷柔區政府、聯想控股、聯想投資、北大方正和TCL共同成立的中科納新(北京)印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專門負責納米材料制版印刷技術的產業化。他說,由化學所技術骨干和企業高管組成的創業團隊已經搭建完畢,股權激勵措施賦予了他們企業主人翁的責任感,一種從未有過的創業活力從每個人身上迸發。
像中科納新一樣,2010年中關村共有40多家單位獲批開展股權激勵試點,目前參加試點單位已達350家。隨著中關村選才用才機制的不斷創新,一批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不斷涌現并在此聚集,為創新驅動發展帶來不竭活力。
聚變創業基因,釋放創新驅動精神動能
2010年9月,在中關村論壇會場上,先后登臺演講的摩托羅拉和高通兩大高科技公司的負責人開玩笑說,多年來,他們飛遍全球都很難碰面,但近兩年他們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多,不是在美國,而是在中國,在北京,吸引他們來到這里的是一種孕育新興技術革命的朝氣和撲面而來的創業激情。
過去20多年里,中關村始終是全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潮流引領者。上世紀80年代,一批大院大所里的技術人員“下海”辦IT企業;1999年前后,海外留學人員大量回國,借助互聯網浪潮創辦一批快速成長的互聯網公司。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中關村更是成為中外風險投資家眼中耀眼的“中國名片”。
現在,中關村每年新誕生企業3000家,每一個工作日就有兩家“海歸企業”誕生。中關村創業元老、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說,創新,意味著中關村的企業從一出生就要面對各種殘酷的生存挑戰。經過20多年的淬煉,在中關村文化中,創新創業這一獨特基因,與政產學研用各類要素交融,聚變成一股強大的精神能量,鼓舞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的人邁開奮斗的步伐。
回顧聯想集團的發展歷程,創始人柳傳志告訴記者,聯想今天的成功在于始終堅持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發展定位,在房地產、金融等產業暴利時代不為誘惑所動,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襲的艱難時期也不忘對技術研發的投入。
2008財年,聯想集團出現了并購IBM PC以來的巨額虧損,集團為實現扭虧為盈,大力控制成本,砍掉了很多銷售及分銷費用、行政費用,但是研發費用不僅沒有削減,反而增長了2%。
這樣的事例在中關村比比皆是。正是這種凝聚于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的勃勃生機,為政府部門解放思想勇于嘗試帶來了動力。2009年初國際金融危機兇猛來襲時,正值許多企業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后續配套資金有斷裂的危險。北京市迅速啟動政府采購中關村新技術新產品計劃,為企業拓市場找資金,助其順利“越冬”。截至目前,北京市和有關單位已分12批采購了中關村新技術新產品111億元,有效推動了企業自主創新。
20多年來,從一個試驗區發展成科技園區,又率先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創新創業的火種生生不息。目前,中關村技術交易量的80%輸往京外地區,中關村上市公司在京外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000家。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標志著中關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面對新目標,中關村開始了新的創業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