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推薦、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為人才解決住房就醫……《海淀區推進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若干措施》近日出臺。海淀區每年將拿出不少于1億元的專項資金招才引才,5年內計劃吸引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000名。到2015年,海淀區人才資源總量將從現在的80余萬人躍升至107萬人。
人才實名推薦打破學歷門檻
“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海淀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海淀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淀區此次出臺了20項措施招才引才,其目的就是打破常規,開辟多個渠道,“不拘一格引人才”。
人才的實名制推薦,是此次海淀區出臺措施中的一大亮點。從今年起,海淀將每年組織兩院院士、核心區產業領軍人物在全球范圍內開展高層次人才的實名制推薦,直接引進核心區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實名制推薦,通過高端人才引進高端人才,突破了很多方面的限制。”海淀區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的人才引進一般是自下而上,即由企業向政府部門層層申報,進行人才認定。受人才引進門檻的制約,很多不具備學歷、職稱等“硬件”條件的高端人才被擋在門外。“實名制推薦,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是院士和產業領軍人物舉薦的人才,海淀都會認真進行考察。”
海淀區還將通過資金補貼的方式,資助100名左右的海內外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企業家,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兼職;定期面向社會發布重點科技攻關專項、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目錄,以項目實施聚集人才;每年舉辦1-2次高端人才海外專場招聘活動,吸引海外人才向海淀聚集。
院士專家企業建工作站
高層次人才,絕大多數身懷絕技。如何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力,在海淀這片熱土上施展拳腳,成就一番事業?“關鍵在于為高層次人才營造適宜創新創業的環境,搭建事業發展的平臺。”海淀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譬如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海淀工作居住的兩院院士總數達525人,是全國院士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各領域的專家更是不計其數。但院士、專家大多屬于科研機構,和地方企業聯系并不多。從去年起,海淀試點在兩家高新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吸引15名院士進站開展工作。此舉既促進了院士科研成果在地方轉化,又提高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研發和科技攻關的能力。
在此次《海淀區推進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若干措施》中,海淀區提出,將在未來3至5年,再建15至20家左右的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為高層次人才拓展事業發展的空間,同時促進區域的產學研一體化。
海淀區還將建立10家高層次人才培訓基地,定期組織高層次人才進行專項培訓;與國際知名高校及世界500強企業進行培訓合作,組織重點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前往發達國家學習、考察。吸引股權投資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向中關村科學城聚集,促進高層次人才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住房就醫子女入學辟綠色通道
高層次人才進駐海淀,住房、就醫、子女入學等生活方面的問題都不用擔憂。海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海淀區將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的專項資金,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包括生活保障在內的配套服務。
住房方面,海淀區將利用3年時間,籌集不少于5000套人才租賃住房,其中,“高層次人才公寓”不少于1萬平方米。高層次人才入駐海淀,不用自己跑腿找房,區政府將為他們提供周轉性住房。
在同等條件下,高層次人才子女可優先到區屬的優質學校、幼兒園就讀。海淀區還將建立3所國際學校,在部分中小學設立國際班或國際部,為高層次人才子女搭建國際化教育平臺。
在人才公寓集中區域,海淀區將增設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社區健康管理團隊,為中關村人才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同時,還將協調區域內高水平的公立醫院作為高層次人才就醫定點醫院,為高層次人才建立醫療就診服務綠色通道。
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措施,海淀區計劃用5年時間,使區域人才總量達到107萬人,初步建成世界創新人才發展高地,產生一批具有自主產權的重要科技成果,在全市率先形成人才帶動產業創新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