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關村全面推進人才特區建設,資源整合機制有效運轉,創新創業實現新突破。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中關村探索建設人才特區的啟示是:人才強國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人才特區將有效促進人才強國建設;要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建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支撐體系;要統籌推進人才工作,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勵人才、用好人才;要緊密結合自身的發展定位和發展實際,以人才引領產業發展。
2011年3月以來,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國家有關部委和北京市的指導和支持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推進人才特區建設。盡管僅有半年多的時間,但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中關村大力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與政策創新的舉措將有效促進我國人才強國建設,同時也為各省、區、市創新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創造和積累經驗。
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的初步成效
(一)人才特區資源整合機制有效運轉
中關村創新平臺組建后,共有19個國家部委37名司局級和處級干部參與平臺工作,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的110名派駐人員到平臺辦公,率先在全國搭建了跨層級、跨部門的聯合會議和決策機制,初步形成了資源集中、信息共享、流程明確的高效運行管理機制。中關村企業可享受到包括工商注冊、稅務登記、法律咨詢、財務顧問、商務中心、信息咨詢、技術交流、國際合作等一站式打包服務,無需當事人分別到各個政府部門逐一辦理。通過開辟“綠色通道”,留學人員持“快辦單”注冊企業的時間從2個月縮短到2個工作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圍繞服務人才發展,建立了高端人才引進的聯合審批機制,開通領軍人才專業技術資格評價綠色通道,對入選“千人計劃”、“海聚工程”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專員制服務,優化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
依托中關村創新平臺,人才特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積極發揮作用,部市會商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科技部將人才特區的重大科技項目優先納入2012年“國家科技計劃預備項目”體系。財政部牽頭開展人才特區的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點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推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在人才特區落地。教育部進一步推進高校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工作,開展產學研合作辦學機制試點。在中國證監會支持下,北京市深化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試點,目前,累計有133家企業參與試點,進一步加快了場外交易市場建設。
(二)中關村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相關政策和行動計劃發布后,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中關村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2011年5月下旬,北京市海外學人工作聯席會組建出訪團,赴德國、芬蘭延攬高端人才,舉辦了“北汽集團海外高級人才招聘會”、“北京-斯圖加特高端人才懇談會”、“留德海外學人聚賢會”,先后與400多名海外人才深入交流,約120名汽車、金融、電子信息領域的海外留學人員意向簽約中關村。北京市人社局還發布了《2011年中關村人才特區引進人才專項計劃》,涉及213家企業的468個高層次人才崗位,吸引海內外人才。目前,中關村已聚集和培養了一批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北京地區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達到311人,其中80%在中關村地區。入選“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3人中,75%以上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實施以來,已有103人入選。中關村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活躍的領軍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關村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已聚集了大量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目前,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70%以上,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30%以上,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約12萬人,從業人員人均產出超過100萬元。中關村海歸創業人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其中目前活躍的企業超過2000家,中關村是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最多的地區。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服務體系累計接待來訪的海歸人才超過5萬人次。
(三)載體建設取得新進展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中關村留創園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以企業為主體實現產學研用的密切合作,以產業聯盟為平臺進行技術標準制定,以重大項目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目前,中關村已經成立了包括TD-SCDMA聯盟、閃聯、龍芯產業聯盟、下一代互聯網產業聯盟、數字電視產業聯盟、長風軟件標準聯盟、軟件出口聯盟、數字娛樂聯盟、材料測試聯盟、ABO聯盟等在內的聯盟組織40多個,分布在IT、新材料、生物醫藥、環保等多個產業領域。產業聯盟將高端服務和高技術服務引入產業創新,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目前,產業技術聯盟已成為中關村企業開展市場推廣和技術大規模產業化、商用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核心區產業集群的重要基礎。
目前,中關村科學城評估論證和實施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60余項,抗腫瘤藥物“新一代恩度”、龍芯通用芯片、納米材料綠色打印制版系統等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項目已經落地實施。依托高校的學科和專業優勢,正在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和科技園區,促進“專特精新”企業的集群式發展。
未來科技城規劃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聚集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目前,未來科技城已有神華、中海油、國家電網、中國商飛、兵器裝備等15家中央企業入駐,入駐央企引進了50名入選“千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未來科技城制定了《未來科技城人才引進工作暫行辦法》,支持入駐央企引進急需緊缺的各類人才。按照計劃,未來科技城將于2012年7月基本建成,由海外高層次人才領銜的科研團隊陸續進駐,形成北京市乃至全國產業創新的重要源頭。北京市積極承擔未來科技城屬地保障職責,全面推動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四)創新創業實現新突破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人才促產業,以產業引人才。今年以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揮自主創新的引領作用,人才帶動區域發展的效果已開始顯現,新興產業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企業創新實力進一步增強。統計快報數據顯示,2011年1至6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7905億元,同比增長19.3%;實現工業總產值2366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企業利潤497.4億元,同比增長17.3%;現代服務業總收入超過4800億元,同比增長約21%;規模以上企業實繳稅費463.1億元,自年初以來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1年1至5月完成技術交易額970.8億元,同比增長47.6%。2011年上半年,中關村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250億元,同比增長約22%,超過總收入增速3個百分點;企業實現技術收入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約23%。
在“十百千工程”、“瞪羚計劃”等措施促進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批重點企業加速成長壯大。2011年上半年,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實現總收入約7000億元,同比增長約20%,占示范區總收入近九成。“十百千工程”重點培育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27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約占示范區總量的35%。“瞪羚計劃”重點培育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300億元,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速,實繳稅費同比增長約30%。
2011年前8個月,16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在中關村人才特區落地,總投資額約1251億元。中關村利用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扶持經費,首批將統籌扶持143個重點項目,約50億元資金投向人才的成果轉化。
人才特區建設啟動以來,中關村不少創新創業團隊取得了新成績。比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在《自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了7篇學術論文,均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中星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公司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共同制定的國家《安全防范監控數字視音頻編解碼技術要求》(SVAC國家標準)正式頒布實施。國家系統作物分子設計實驗室創制了非轉基因、具有抗除草劑特性的秈稻新品種,防止除草劑對作物的損害,有利于水稻的直接播種,降低農民勞動強度。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出了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并順利完成臨床觀察。
(五)校企人才開始雙向流動
中關村創新平臺經過前期深入調研,確定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高校,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未名凱拓農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普羅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開展人才互動試點。2011年8月26日,8所高校與企業已達成合作意向的人才互動項目現場簽約,8個代表性人才互動項目既包括人才聯合培養、合作研發的項目,也有人才雙向兼職的項目。簽約儀式上還發布了試點單位人才互動需求,公開征集有合作意向的單位或人才。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對于提高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水平,提升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度,營造高校和企業交流互動的良好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開展雙向兼職,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復合型高層次人才,促進科技項目合作攻關,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中關村創新平臺還在145家中央單位、204家北京市屬單位開展了股權激勵政策試點,允許在股權轉讓收益以后再繳納個人所得稅,降低了技術人員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風險,調動了科研骨干的工作積極性。
中關村探索建設人才特區的啟示
(一)人才強國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人才特區將有效促進人才強國建設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國已進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人才在保持和提升國家競爭優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早在2003年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就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對人才強國戰略的地位予以了明確:將人才強國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基本戰略。
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盡管我國人才數量已經很大,但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緊缺,尤其缺乏那些真正了解國外最新最前沿技術的高端領軍人才。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大力推進特定區域內的人才管理體制改革,通過人才機制創新試點來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以快速彌補我國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的短板。2008年12月,中央決定實施“千人計劃”,用5-10年時間,引進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并創建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把基地建設成為出人才、出機制、出成果的人才特區。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鼓勵地方和行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與國際人才管理體系接軌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建設人才特區是我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后開展的一項重要探索和實踐,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將有效促進人才強國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抓住建設人才特區的機遇,搭建平臺,探索創新,先行先試,為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培育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地。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依靠人才智力優勢,能夠有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科學發展優勢。
(二)要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建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支撐體系
中關村人才特區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特殊上:特殊政策,特殊機制,特殊平臺,特殊目標。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是建設人才特區的根本保障。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探索以“特殊政策、特殊機制、特事特辦”的方式建設人才特區,健全部市會商機制,穩步推動科研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機制,實行重大項目布局、境外股權和返程投資、結匯、科技經費使用、進口稅收、人才培養、兼職、醫療、住房等13項特殊政策,建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支撐體系,完善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服務工作機制,為人才特區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中關村在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
(三)要統籌推進人才工作,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勵人才、用好人才
做好人才工作,促進區域發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勵人才、用好人才四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中關村充分發揮多種渠道的作用,加大人才引進工作力度,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到中關村創新創業,發揮引進人才的溢出效應。與此同時,中關村重視本地人才培養,推出了加強人才培養的特殊政策,并構建四位一體的有機培訓體系,提高中關村企業家的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中關村還集成“千人計劃”、“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的政策資源,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并通過抓好中關村留創園、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等載體建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等具體措施為人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國各省、區、市在實施創新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統籌推進人才工作,引培結合,以用為本,搭建事業平臺,提供相應生活待遇,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四)要緊密結合自身的發展定位和發展實際,以人才引領產業發展
中關村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堅持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發展方向,走集群化發展道路,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保、先進制造、研發服務、創意設計等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呈現出服務型、研發型和總部型的特點。“十二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圍繞“高端、高效、高輻射”推動產業發展,緊跟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潮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八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引領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使得中關村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沿陣地。根據這一定位,中關村重點引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促進高層次人才集群式發展,加速培育一批上規模、能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企業,效果良好。緊密結合自身的發展定位和發展實際,積極引進重點人才及團隊,以人才引領產業發展,這是中關村的一條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