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綿陽市委書記羅強做客“華西兩會會客廳”
去年10月,國家科技城綿陽比照執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獲得科技部、財政部、國稅總局等部委同意,比照執行4項政策:中央 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及收益權改革試點、提高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及技術人員股權獎勵分期繳納所得稅試點、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試點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
“2014年,綿陽還是蠻拼的……”“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落地綿陽,就是我們改革最大動力和紅利……”“電商市場規模達1612億元,我們正在發展跨境電商……”1月30日,省人大代表、綿陽市委書記羅強做客“華西兩會會客廳”。
2014年,“蠻拼的”綿陽“GDP成績單”達1579.89億元,增長9.1%,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二位。從分團討論會場抽身出來,羅強特意拿了兩份材料,一份《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落地綿陽科技城帶來的影響》,一份《綿陽市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要“給力”政策 激發改革“內動力”
去年10月18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成果發布會上透露“最給力”信息:國家科技城綿陽比照執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 策,已獲得科技部、財政部、國稅總局等部委同意,比照執行4項政策: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及收益權改革試點、提高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及技術 人員股權獎勵分期繳納所得稅試點、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試點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
時間已過去好幾個月,羅強說:“我們要的就是政策,政策實際上就是改革,綿陽就是要向改革要動力、要紅利。”
“最給力政策”已給綿陽帶來哪些“看得見的變化”?羅強曬出一組數據:2014年,新注冊民營企業9000多戶,增長百分之百;科技型小微企業增加2200多戶;來綿陽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有13000多人,其中碩士近千人、博士300多人……
綿陽是中國軍民融合示范基地和唯一的國家科技城,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亞洲最大風洞群等18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和國家尖端國防科研單位,兩院院士25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00多名,在許多重要科技領域聚集著大量高層次人才。
羅強說,“比照中關村政策,科技城范圍內中央級事業單位,可自主處置價值800萬元以下的科技成果;相關技術人員獲得股權獎勵,一次繳納個人所得稅 可以在5年內分期繳納。”羅強說,這個政策完全切中綿陽創新發展要害,“以前很多好的項目只做了一半就沒有下文了,一些發明專利創新產品都只能擱在實驗 室,或者用于評獎評職稱。中關村政策就是要鼓勵成果轉化,可以說放開了這些科研院所手腳,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內在活力和創新力。”
在過去一年,除爭取與中關村政策同步,綿陽還出臺了二十多項創新創業政策,“創新企業在創業之初,只要有專利和訂單就可以拿到貸款。”羅強說,正是 這些政策的吸引,讓一些企業將總部從北京、深圳等地“遷居”綿陽,“這些企業主要從事新一代顯示技術、信息安全以及互聯網產業,至少實現幾百個億的產 值。”
華西都市報:以前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如今“要政策”,綿陽做法意味什么?
羅強:政策能夠最大限度激發發展的內在活力,中央、省上的政策下來后,綿陽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佐證政策紅利到底有多厚。以2014年民營企業注冊 數為例,綿陽新注冊私營企業9000多家,增幅100.3%。新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2227家,總數達到4478家。緣何這些企業鐘情綿陽,就是看重綿陽 的創新創業環境。這些企業就是一棵棵小樹苗,將來必然會有一些成長為“參天大樹”,也為綿陽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綿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到 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也說明政策讓企業的創新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另外,還有一個數據佐證政策紅利:去年,綿陽接納高校畢業生13577人,其中碩士是985人,博士304人,而且近年是連續較大幅度增加。如果沒 有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或者企業不能良性運轉,企業不僅不會引進人才,還有可能會裁員,這也說明綿陽的創新創業環境正不斷優化,我認為這就是政策的魅力。
做大做強電商 綿陽盯上“跨境單”
《綿陽市電子商務發展情況》中,有一組數據引人注意:2014年,綿陽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1612億元,實現網絡零售額51.26億元,均居全省第二。
羅強說,綿陽擁有電商平臺企業32家,依托第三方平臺開設網店企業1200余家。截至目前,綿陽已培育百億級電商企業2家,十億級電商企業2家,億 元級電商企業5家。綿陽最希望籍貫為“綿陽”的電商平臺企業誕生。因為,這不僅可以孕育出綿陽自己的“阿里巴巴”,還可以為改變目前的四川電商“買多賣 少”瓶頸作出貢獻。
華西都市報:綿陽如何扶持“綿陽籍”電商平臺?
羅強:用最實際的話來說,就是三個實惠扶持政策:資金支持、人才支持和環境支持。比如,去年12月31日落成的科技城創新中心二期,落成的前幾天就有一家外地電商企業,帶著幾百人入駐了。為什么這么快?就是綿陽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吸引了他。
華西都市報:綿陽擁有怎樣的電商生存環境?羅強:電商發展最基礎的是,網絡暢不暢,網速快不快。綿陽科創區已經建成了全國首個千兆接入示范網,前不久,我市成功舉辦首屆中國科技城綿陽“科創杯”《坦克世界》國際嘉年華電子競技對抗賽,依托的就是良好的網絡基礎條件。
華西都市報:相比國內其他電商發展起步較早的地方,當前四川電商發展正面臨較大挑戰。面對這樣的情況,綿陽在發展電商方面有哪些考慮?
羅強:我個人認為,當前電商的發展方向,應該在主動適應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做大做強本地電商平臺,主動謀求跨境電商業務,通過跨境電商業務,把我們的產品賣向全球,這樣才能實現電商的跨越發展。當然,這離不開國家、省上的政策支持。
華西都市報:有人說,未來電商市場在農村。請問,你怎么看?如何解決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問題?
羅強:不錯,未來的電商發展,農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解決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問題,一方面要解決好人的問題,就是誰來用的 問題,另一方面更要解決好物的問題,就是交易什么產品特別是有什么產品可出售的問題。因此,發展農村電商,一定要與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改善 農村條件等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有持續的生命力。
離任“生態”審計 倒逼干部重視環保
2014年9月,由綿陽市委組織部、市環保局、目督辦等多個部門,組成“綿陽市離任生態審計評估專項工作組”,對三臺縣離任主要領導履行生態環境保 護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評估。評估結果顯示,三臺縣上屆主要領導任職期間,三臺縣環境質量局部得到明顯改善,但審計評估中也有個別指標未達到評估標準要求。
“生態與經濟、文化等同等重要”,對于進行干部離任生態審計制度建立初衷,羅強說,就是依靠“離任生態審計”,給干部戴上一道環保“緊箍咒”。
華西都市報:有人認為,離任生態審計與經濟發展指標達標很矛盾,你認為呢?
羅強:二者其實不矛盾,因為我們說的綠色低碳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怎樣又好又快發展,如何協調處理好發展、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離任時對干部要進行 生態審計,對干部就會產生一種無形壓力。他們在作決策、上項目、招商引資時,就一定會考慮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我們提出要建“天藍、地綠、水 凈、人和”的中國西部經濟文化生態強市,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下更大功夫,給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宜居、宜業、宜商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