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關村科學城的崛起

日期:2011-04-08  來源:中國船舶在線
[字體: ]

   北京“中關村”聞名于世,始于1953年中科院研究所的進駐。中科院成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須遷進北京,調整后的各在京研究所也都要擴充實驗室和辦公室,擺在當時院領導面前最緊迫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北京為科學院的長遠發展選擇一個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科研基地,時稱“永久院址”。
     那時,北京的建設規劃已大致形成了將高校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識。中科院領導認為,科學院的研究基地應靠近大學,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已有交通和電力條件,使建樓工程和日后科研工作得以迅速走上軌道。而更重要的是,科學院的發展必須注重與大學的合作,地理上的接近,便于學術交流。
     1951年4月,北京市政府同意在清華以南、海淀以東、京綏路以西的地段內為科學院“保留相當發展用地”。后來明確南沿為大泥灣(黃莊附近)以北,可用地約為4500畝。1952年2月,中科院成立建筑委員會,吳有訓任主席,陶孟和、竺可楨任副主席,委員有院內外專家嚴濟慈、梁思成、張開濟等20余人。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旋即全面展開。
     1951年11月,科學城中第一個科學建筑物––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原子能樓”)動工,1953年底竣工。1954年元月研究所正式遷入,成為中關村里科研機構第一家。
     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吳有訓。遷此樓時,研究所第二任所長是錢三強(后來長期擔任原子能所所長),副所長是彭桓武和王淦昌。到1958年,研究所已經聚集了一大批科學精英,如錢三強、何澤慧、趙忠堯、彭桓武、王淦昌、肖健、鄧稼先、朱洪元、胡寧、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黃祖洽、陸祖蔭、于敏、張文裕、王承書,等等。
     原子能所的重要任務是研制原子彈。“原子能樓”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一大搖籃。原子能所就如母雞孵蛋一般,衍生出一大批研究機構,現屬核工業總公司的許多單位,中科院的高能所、理論物理所、蘭州近代物理所等都是它的“后代”。
     繼1953年原子能樓之后,1954年建成的地球物理所大樓、1955年建成的化學所科研樓、1956年10月建成的生物樓,是科學城里最早的4幢科研大樓,在以后的數十年里,它們是中關村地區的標志性建筑。
     1956年,“12年科技規劃”制定后,一座座科研大樓、一個個研究所,在這塊土地上出現,一大批科學家在這里工作和棲居。在這里,科學院配合“兩彈”攻關,開創人造衛星事業,落實“四大緊急措施”,部署和組織全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研項目,中關村科學城成為共和國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和實現國家目標的重要科學基地。
     截至1966年,中科院直屬研究機構有118個,分布在北京的28個研究機構中,有22個集中在中關村。可以看出,中關村科學城的基本格局已經在“文革”前形成,它的飛速發展也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縮影。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