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中國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鎮化進程

日期:2011-04-24  來源: 新華資料
[字體: ]

 

    1958年,中國頒布了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中國按照戶口身份來執行科教、衛生、醫療、就業等一系列政策。這一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戶籍制度帶有明顯的“城鄉二元分割”特征,由此產生了與戶籍相關的“居住”和“暫住”等概念,事實上造成城鄉之間、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之間在教育、醫療、社保、衛生等諸多方面的不平等。

    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為17.92%。

    近年來,中國許多地方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戶籍制度改革,尤其是2008年以來,各地改革加速推進。

    2009年12月5日至7日召開的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0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時明確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2010年3月25日,聯合國發布報告說,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極為迅速。1980年,中國只有51個城市人口超過50萬,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超過50萬人口的城市數量顯著增加。從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間,共有185個中國城市跨過50萬人口門檻。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預計至2025年將達到59%。>>

    2010年5月31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公布了《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全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共11個領域。通知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進一步完善暫住人口登記制度,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 

    2010年6月6日,新華社播發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該規劃提出"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把城鎮化發展戰略放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位置上"。"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水平預計超過50%。但在新一輪城鎮化進程中,我們也面臨一系列挑戰,諸如怎樣擺脫對土地資源的過度依賴,如何有效維護征地農民利益,城鎮化人口以何種方式獲得同等社會權益等"三大難"。
 

    截至2008年底,中國城鎮化水平達到45.7%,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了3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95個百分點。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46.59%。

  2011年2月19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在中央黨校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強調要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提出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立健全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政策。

  2011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聯合專訪,同海內外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時指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要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單設一篇,提出堅持民生優先,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2011年3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就地參加中考、高考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2011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銀行卡芯片技術標準遷移工作,“十二五”期間將全面推進金融IC卡應用,以促進中國銀行卡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金融IC卡廣泛推廣后,持卡人可直接在社保、醫療、交通、文化、休閑等領域使用,享受事務處理與繳費一站式服務,能實現生活與消費的“一卡通行”,最終獲得更多便利服務。

  2011年4月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彭森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要推進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行政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資源環境價格、社會體制、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發展體制八大領域改革。

  2011年4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審議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指出,為了有效發揮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擬將現行的9級超額累計稅率修改為7級,取消了15%和40%兩檔稅率,擴大了5%和10%兩個低檔稅率的使用范圍。第一級5%稅率對應的月應納稅所得額由現行不超過500元擴大到1500元,第二級10%稅率對應的月應納稅額由現行的500元至2000元擴大為1500元至4500元。草案擬將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標準,即免征額由現在的每月2000元上調至每月3000元。中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施行以來,已按照法律修改程序先后兩次調整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2006年1月1日起由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2008年3月1日起由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 中國個人所得稅發展史一覽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截至2011年2月。我國城鄉共有70多萬個老年群眾組織,這是加強基層老齡工作,促進城鄉基層和諧的重要平臺。民政部將積極推動各地逐步將本地區80周歲以上老年人納入高齡補貼保障范圍,按月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計發高齡補貼。

  截至2010年底,全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5673萬人,比"十五"末增加8229萬人。截至2011年2月底,全國月人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300多元。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從2009年開始試點,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的838個縣和4個直轄市納入國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達到1.03億人,其中,約有2863萬60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享受由國家財政提供的基礎養老金,制度覆蓋面達到24%。

  2011年3月17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全國基層衛生和新農合工作會上指出,2011年各地要根據衛生部制定的相關標準,積極推進新農合"一卡通"試點工作,滿足參合農民異地就醫的需求。

  2011年4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寧夏銀川出席全國醫療保險工作座談會時說,隨著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成。截至2010年底,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3億人,新農合參合8.3億人,總覆蓋人數超過12.6億人,90%以上的城鄉人口有了基本醫療保障。

  2011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央財政增加安排180億元,用于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設、城市棚戶區改造及相關基礎設施配套補助;增加安排123億元,用于新農保試點補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農保覆蓋地區范圍將從原計劃的40%提高至60%,從7月1日起實施,城鎮無收入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同步推進。

  各地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鎮化進程

    【北京】2009年12月11日,53名農民工被授予北京市首批優秀農民工稱號,其中30人為外地來京農民工。外地農民工如獲得全國勞模稱號,或取得高級工、高級技師職稱的,根據本人意愿,有望在北京落戶。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總數為1972萬人,已經突破了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確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人的目標,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規劃末常住人口1625萬人的控制目標。

    2010年7月29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一攬子建議,建議在合理調控城市人口規模的基礎上,加強對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保護。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結構的分析研究,對那些已經在京擁有合法所有權住房、具有穩定職業和收入、連續居住并繳納社會保險金達到一定年限,符合一定條件的流動人口,研究采取新的戶籍管理模式,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北京。

    2010年8月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明確提出:為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要求,北京將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

  2011年1月21日,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經表決批準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努力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實行戶籍指標調控,實施居住證制度,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3月15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磊表示,長期以來,北京外來人口或者常住非北京戶口的人口對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他們是北京城市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將繼續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讓所有的北京人都享受發展成果。

  2011年3月24日,正式公布實施的《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在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將探索開展市屬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試點,還將推進高考報名社會化試點等。2011年,9類非京籍的考生可在京考高中,這9類學生中未包括流動人口子女。3月31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出臺《北京市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北京市此次確定高考加分10分的照顧對象包括7類人員,其中包括歸僑(華僑)子女、臺灣省籍和少數民族考生;可獲得20分加分的考生包括11類人員。

  2011年4月13日,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在北京市2011年衛生工作會議上表示,下一步北京市醫改的重點將是難度最大的公立醫院改革,將按照“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三步推進。

  2011年4月,北京市多個部門將聯合開展外地來京人員就業狀況抽樣調查。截止目前,北京市外地來京人口約有700萬。

  2011-2015年北京西城區將通過疏解人口緩解中心城區壓力
  北京對進一步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作出部署

    【上海】

  2009年,上海出臺《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上海"居住證轉戶籍"政策的核心條件包括"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持證期間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鎮社會保險滿7年"等5個"申辦條件"和"在本市遠郊地區的教育、衛生等崗位工作滿5年持證及參保年限可縮短至5年"等4個"激勵條件",激勵條件可跳開部分申辦條件準予優先申辦。

  2010年6月4日,《上海市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上海將正式推出公共租房住房政策,將住房保障覆蓋面從城鎮戶籍人口擴大至有基本穩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

    2010年7月27日,上海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二十次會議審議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廢止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草案)》,擬廢止5部地方性法規:這5部被建議廢止的地方性法規包括《上海市鄉人民政府工作暫行條例》《上海市人民警察巡察條例》《上海市公證條例》《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員管理條例》《上海市居民同外國人、華僑、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澳門地區居民、臺灣地區居民婚姻登記和婚姻咨詢管理若干規定》。

    2010年8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引進人才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根據此辦法,11類在上海工作穩定、專業(業績)與崗位相符的引進人才可申辦上海常住戶口。

  2011年1月19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明確了居轉戶的配偶落戶政策,并放寬了居轉戶人員落戶地的規定。

  2011年3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在上海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二五"期間,上海將以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為基數,配置基礎教育資源。 

  2011年4月1日起,上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45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505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30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360元。

    【重慶】2010年7月28日,重慶市政府宣布全面啟動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改革方案涵蓋了土地、社保、教育、醫療等多方配套政策,使戶籍轉換過程中,農民的農村權益和城市保障順利對接。據悉,重慶此次戶籍改革將以新生代農民工為突破口,兩年內解決338萬人的城市戶籍問題,未來10年有望推動1000萬農民變市民。8月15日,重慶市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正式全面啟動,全市40個區縣、部分大中專學校和企業均設立咨詢轉戶站,為轉戶愿望的農民現場辦理轉戶申請。

    2010年12月,為破解流動就業人員跨區域就業后醫保關系"斷保",及各險種之間無法"銜接"的難題,重慶市出臺暫行辦法,今后流動就業人員的醫保關系可在全市范圍內,跨醫保統籌區、跨險種轉移接續。

  2011年4月1日起,重慶40個區縣的城鄉居民都可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通過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的方式獲取養老金,實現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從2009年7月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以來,重慶分4批次在全市40個區縣中逐步推行此項工作。截至2011年4月,第四批萬盛區、綦江縣等10個區縣的群眾也可申請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了全市“全覆蓋”。目前,重慶城鄉中年、青年人員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有100元、200元、400元、600元和900元等五個檔次,由本人自愿選擇,按年繳費。參保人員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后,政府在其個人賬戶中每人每年補貼30元。

    【成都】2010年11月9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全域成都城鄉統一戶籍實現居民自由遷徙的意見》。提出徹底破除城鄉居民身份差異,推進戶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鄉居民平等享受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利,到2012年,實現全域成都城鄉統一戶籍。

  2011年2月9日,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印發并實施了《關于統一成都市城鄉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和就業援助有關問題的通知》,作為城鄉統一戶籍實現居民自由遷徙的一項重要措施。2月10日,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宣布,全域成都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服務和相應的就業配套制度體系。2月22日,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向社會宣布,按照全域成都城鄉統一戶籍實現居民自由遷徙的有關要求,自2011年4月1日起,成都市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綜合社會保險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并軌。 

    【湖北】2011年3月15日,武漢《居住證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開始受理人員登記。非武漢市戶籍人員可就近到1700余個社區的流動人口管理站免費登記申領。這意味著在武漢實施了15年多的外來人口暫住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居住證開始全面取代暫住證。3月30日,武漢發放首張居住證。當天,武漢共現場發放居住證507張。

  根據武漢“1+8”城市圈醫療服務共享實施方案,城市圈每個城市至少有一家醫院納入了首批醫學檢查互認醫院目錄。武漢地區14家重點醫院和咸寧、黃岡等8個城市圈城市的9家醫院2011年內將實現CT檢查等109項高費用醫學檢查結果互認。

  根據湖北"十二五"規劃,全省將轉移300萬農村人口進城。到2015年,湖北省城鎮化率將從2010年底的47%提高到52%以上。

    【河北】2010年12月,河北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實施意見》,決定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加快人口向城市集中。 河北省公安廳據此制定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辦法,對經營者或繳納養老保險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河北省外高校畢業生以及無固定住所人員在河北省城鎮落戶條件大幅放寬。按照此改革新政規定,今后凡在縣城以上城市穩定居住6個月以上或購置住房的,均可登記為城鎮戶口,且免收城鎮建設增容費和其他各類費用,從而使城鎮準入門檻大大降低。河北省公安廳治安管理局局長劉廣英表示,這次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城鎮人口增加到4100萬人,城市人口增加到2500萬人;到2020年全省城鎮人口達到5460萬人,城市人口達到3760萬人,使河北城市化率先進入全國城市化發展先進行列。

    【浙江】浙江省2009年起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凡是年滿60周歲、未享受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離休、退休、退職待遇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城鄉有戶籍的老年人,按規定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礎養老金。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實現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共覆蓋4706萬人,覆蓋率達91%。

  2011年4月1日起,浙江省政府決定建立高齡老人補貼制度,規定凡年滿80周歲的高齡老人,在享受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待遇的同時,每月還有不低于30元的高齡補貼。截至2010年末,浙江省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121.09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35%。截至2010年末,浙江省享受基礎養老金的老年人達578萬人,月人均領到的基礎養老金為60多元。

  據浙江省政府發出的《關于加快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浙江省的目標是,到2011年底全省城鄉居民參保人數達到1250萬人以上,參保率達到90%;到2012年底參保人數達到1330萬人以上,參保率達95%以上,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應保盡保。

    【廣東】2009年,廣東中山市開始探索外來工積分制入戶政策,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2010年6月,廣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全省范圍內實行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政策。據介紹,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是指通過科學設置和確定積分指標體系,對農民工入戶城鎮的條件進行指標量化,并對每項指標賦予一定分值,當指標累計積分達到規定分值時,農民工即可申請入戶城鎮。符合積分入戶條件的農民工,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以隨遷。截至2010年7月底統計,廣東已有1.7萬名農民工通過積分制入戶城鎮,這意味著戶籍制度堅冰不僅在珠三角開始融化,而且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戶籍改革步伐。

  截至2011年3月,廣州市有常住人口1033萬,其中戶籍人口794.6萬,登記的流動人口634.7萬,實際人口超過1400萬。

    【廣西】2011年3月,廣西出臺《關于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同等待遇"。廣西還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重點鎮發展的意見》,提出實施擴權強鎮試點,培育一批充滿活力的經濟強鎮,自治區重點鎮將獲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云南】2008年1月1日起,云南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宣布取消"非農業人口"、"農業人口"的"二元制"戶籍登記管理模式,實行"一元制"模式,統稱為居民戶。同年10月1日,浙江省嘉興市的"農業戶口"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湖南】湖南在全省范圍內建立戶口一元化制度,取消附加在戶口上的社會管理職能,促進城鄉人口自由流動。江西省宣布,將探索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劃分,逐步建立城鄉統一流動的戶籍管理制度。廣東也將取消實施已久的流動人員暫住證制度,代之以居住證制度。2009年全國"兩會"前夕,上海出臺戶籍新政,由準入制改為條件制,曾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

  【吉林】2010年8月,吉林省在即將下發的《關于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將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政策支撐,并加快戶籍、土地、農村資產處置等一系列改革。

    2010年11月1日,吉林省正式實施《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將大膽實踐,最大限度地放開城市落戶限制,引導農民有序進城落戶。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行以"三個穩定"(穩定居所、穩定職業、穩定經濟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的落戶管理辦法。5年間,吉林的城鎮化率由52.3%增至53.3%。

  在“十二五”規劃中,吉林提出要按照“強化中部、構筑支點、區域聯動”的發展思路,做大做強長、吉兩市,加快推進長吉一體化進程。長吉一體化區域范圍包括長春市、吉林市城市規劃區和九臺市、永吉縣全境,并擴展到公主嶺市范家屯鎮,區域面積約14000平方公里,總人口663萬人。計劃到2015年形成長吉一體化的雛形,到2020年實現長吉一體化。屆時,長吉區域的城鎮人口可達7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

  【遼寧】根據2009年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截至2011年2月,遼寧共有常住人口43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06.5萬人。今后5年,遼寧將重點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兩個國家戰略推進城鎮化。未來5年內將新增400萬城鎮人口,總量突破300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

  【寧夏】2011年開始,寧夏公安機關將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打破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使居民合理流動。寧夏自2011年1月1日起在石嘴山市、固原市試點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取消了兩地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標準上的城鄉差別。兩地開展試點三個月以來,城鄉居民參保率分別達到90%以上。

  【內蒙古】2010年,全區城鎮化率達到55%,比2005年提高7.8個百分點。

  【新疆】2011年10月1日起,新疆出臺的《自治區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辦法》規定新疆各地將改變暫住證名稱,在全疆范圍內正式實施居住證登記,并研究推行居住證“一證通”制度,逐步整合各部門多種證件為“一證”,實現“一證”全疆通行,以改變以往年年辦證、各地重復辦證的現象。  

  【西藏】《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期間,西藏將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大力發展中心城市(鎮),加快發展小城鎮,初步構建"一圈三帶兩點一線"的城鎮化發展布局。

  "一圈三帶兩點一線"是指,形成以"拉薩-澤當城鎮圈"為核心圈,"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城鎮帶""尼洋河中下游城鎮帶"和"青藏鐵路沿線城鎮帶"為重要支撐,藏東昌都鎮、藏西獅泉河鎮為兩個節點,邊境沿線重點城鎮為一線,加快發展產業集聚程度高、經濟綜合實力強、內外開放程度大、區域先導作用顯著的現代中心城市(鎮),有序建設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文化厚重、特色突出小城鎮,打造輻射力強、功能互補的城鎮化體系。

  【海南】2011年3月,海南省城鄉規劃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海南省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總體規劃(2010—2030)》,成為我國第一個省域層面的綜合性規劃。該規劃明確了海南省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等方面的政策及實施路徑。

  賈慶林山東調研: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城鎮化中的問題

  • 躍進化--2011年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躍進化現象,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經營城市的沖動超越經濟發展規律。相對于我國46.59%的城鎮化率%,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2010年8月揭曉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推選結果顯示,有655個城市正計劃"走向世界",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
  • 檔案管理

      2007年,民政部著手建設民間組織檔案管理系統。2009年4月,民間組織檔案管理系統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9月,社會組織檔案系統升級工作正式啟動。2010年7月,民政部、國家檔案局出臺《社會組織登記檔案管理辦法》,完善了社會組織檔案管理規范,擴大了社會組織檔案利用范圍。

      截至2010年11月底,民政部共完成百萬余頁社會組織檔案的掃描掛接工作,錄入數據條目百萬余條,實現了所有社會組織檔案全部入庫。接待社會各界查詢5萬余人次,出具相關證明750余份。到2011年2月,全國性社會組織檔案系統升級成功,社會組織檔案管理全面實現數字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