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資料 > 正文

海淀西山見證百年中法情

日期:2014-05-09  來源:《中關村》
[字體: ]

民國初期的海淀西山,聚集了一批法國精英和中國名人,中法文化交流事業在此蓬勃發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中法大學、貝家花園、圣·瓊·佩斯故居在內眾多的史跡群。

 

  中法名人匯聚西山

  山巒疊翠,谷壑幽深。在時間的記憶背后,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等待被重新追憶,那段歷史的脈絡慢慢呈現,于百年之后再次綻放光彩。

  暫且讓時鐘定格在2014年3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期間,專程參觀了里昂中法大學舊址。法國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建交的世界大國,今年 恰逢50周年。習主席表示,里昂中法大學見證了兩國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記載了近代以來中國兩段重要對外交往史。其實翻閱歷史,早在90年前,北京西山已經 建造了一所中法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不過是她的海外分校。

  西山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北京西部山區的總稱,也是距離京城最近的山脈。屈指算來,北京的歷史有三千年,近八百年以來是遼、金、元、明、清各個 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眾多皇親國戚、文武宦官、文人雅士,都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相繼修建了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文采風流的金章宗完顏璟, 曾在頤和園北的鳳凰嶺一帶修建了著名的“八大水院”,并題名“駐蹕山”。還在香山和玉泉山修建了行宮。清康熙后的歷代皇帝,歷經200年時間,在這里修建 舉世聞名的“三山五園”,這些成就了西山文化和眾多遺跡的歷史。但鮮有人知的是,有關中法兩國交往的遺跡也散落在這里,默默見證著中法文化交流的歷史。

  民國初期的海淀西山,聚集了一批法國精英和中國名人,中法文化交流事業在此蓬勃發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中法大學、貝家花園、圣·瓊·佩斯故居在內眾多的史跡群。

  20世紀初,一批法國精英和曾赴法留學的民國名人活躍于西山一帶,包括《紅樓夢》法文翻譯者鐸爾孟、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圣· 瓊·佩斯、法國著名醫師貝熙業等。他們引進了法國先進經驗,在中國農業和教育領域做了諸多改革嘗試。著名的法國詩人、外交官、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圣·瓊·佩斯的名詩長篇杰作《遠征》就是在西山一個破落的道觀中著成的。

  西山,見證了百年中法情。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曾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這些散落在西山一帶的歷史遺跡正是中法兩國民相親、心相通的最佳注腳。

  法國詩人的《遠征》

  海淀的中法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清早期的在華傳教士活動,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法國傳教士張誠與白晉到中國傳教,兩人被康熙帝留用宮 中,向康熙講授西學。此時,位于海淀的暢春園剛落成不久,據史料記載,康熙帝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居住在暢春園,張、白受命給康熙皇帝講授天文、歷法、幾何 學、人體解剖學,多次隨駕侍講暢春園,康熙曾賜準騎馬入園。乾隆九年(1744年)法國耶穌會士蔡友仁來華,曾參與圓明園西洋式十二生肖噴泉的設計。傳教 士開啟了中法交流的序幕,至今,張誠、白晉、蔣友仁、巴多明、雷孝思等三十多名傳教士墓碑由北京石刻博物館收藏,還屹立在五塔寺內。

  2005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中追溯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淵源,尤其提到“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詩人圣· 瓊·佩斯的長篇杰作《遠征》(《阿納巴斯》)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觀中完成的。”圣·瓊·佩斯1916年作為外交官來華工作,先后擔任法駐上海領館領 事和駐北京大使館秘書。他親歷民國早期對外交往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在巴黎和會期間,他對中國受到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在華期間他游歷了中國東北、西北各 地,鐸爾孟與他在文學上互相影響。在貝熙業等朋友影響下,圣每年夏天到北京西山避暑采風,寄寓在一座道觀里進行文學創作。他以妙峰山廟會為背景寫下印象派 長詩《遠征》,正是這首詩使其獲得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下留下一段佳話。

  張文大課題組經過半年的尋訪,2006年找到桃源和金仙寺方亭遺址。2008年9月12日圣·瓊·佩斯研討會上,專家審定桃源和金仙寺方亭為 圣·瓊·佩斯著詩處。桃源在海淀區蘇家坨鎮管家嶺村西北的一個小山崗上,現存“桃源”刻字巨石。金仙寺在桃源西南2里,金仙寺方亭在金仙寺右前方的山崗 上,前臨深壑,上世紀60年代廢毀,僅存基址,2013年由中坤集團復建。

  “白求恩式”的好醫生

  貝家花園在海淀區北安河村西牛澗溝,園主貝熙業是當時駐華的法國人圈子當中的靈魂人物,他家的客廳是這些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貝熙業一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北京西山度過的,他是法國駐華公使館醫生,也是中法大學法方董事。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不顧個人安危,幫助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他 任法國醫院、北堂醫院院長,利用職務和國籍的便利條件,到前線救助傷員,為八路軍療傷治病,為前線運送藥品,為地下工作者運送電臺。他還收救孤兒、無償的 為貝家花園附近村莊百姓治病,被譽為“白求恩式”的好醫生。為了紀念貝大夫,1931年春,溫泉中學在溫泉村西建橋并以貝大夫命名,上世紀末公路擴建時, 橋欄石被棄不知下落。2013年底,海淀文委復建新橋欄石。貝家花園三組建筑現在基本保存完好,它不僅是中西建筑與園林藝術結合的典范之作,也是中法人民 傳統友誼的一個重要見證。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和海淀區文化委正在進行貝家花園的保護利用規劃和文物建筑搶修工作。

  “中法大學”的世紀情

  中法大學的成立可以說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重大成果,其創辦人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經費主要來源于法國退還中國的庚子賠款。1920年,西 山碧云寺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而成立中法大學。后幾經擴充,發展成為聞名一時的綜合性大學。中法大學的機構還有相當一部分設在溫泉村,即今溫泉鎮和 蘇家坨鎮所屬范圍內。

   1921年,中法大學在溫泉村購地建農林試驗場,同時購得大廟旁的一所民居小院,1923年在溫泉設立初中和小學各一所。又于次年在北安河村購得西半山 坡上一處舊宅,并購買織布機以讓學生實習勞動。由于中法大學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乃至留學一應俱全,溫泉一帶的鄉村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1920年至 1950年的30年里,北京中法大學共有569名學生畢業,有的畢業后留學法國,獲得博士學位,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另外,貝熙業、李石曾等人在溫 泉村開展農村自治試驗,成立了自治坊公所和各種經濟合作社,開創了鄉村自治的先河;除此之外,進行各項社會建設,如修建公路、興辦電話、電力等公用事業(1466.966, 4.73, 0.32%)和創辦療養院,以及發展鄉村經濟等。

  桃源、金仙寺方亭、貝家花園、貝大夫橋、溫泉村中法大學及其附屬機構等遺跡是近代中法兩國民間交往的重要歷史見證,長時間以來沒有受到外界的關 注。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處在抵御外辱的斗爭中,但是在民間,卻又真實存在過這樣一群人,他們本是法國精英,卻無私地為中國百姓醫治傷病;他們與中國進步人 士竭力辦學,推動赴法留學及勤工儉學大潮;他們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吸收均權思想,改變中國農村的落后面貌,在戰火紛飛中營建出一個“桃花源”般的新農村。

  目前,海淀區正在對這些歷史遺跡進行保護和整修,相關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在有序進行當中,相信今后越來越多的人會了解這段歷史,西山新景也會因為這段散發人文關懷的歷史而更加鮮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