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駕駛座位上坐著的考官太嚴厲、使得你在駕校考試時太緊張,沒能正常發揮。對考官公布的考試結果不滿意,費盡周折調出了考場里的錄像系統,卻發現出 現了監控“死角”,無法回憶起真實情況。如今,由中關村科技企業星網宇達研發、全國首套基于北斗技術的智能駕考系統已在北京的十多所、全國千所駕校投入使 用。“電子考官”的出現,使得駕校考試變得更透明、智能。
全國千所駕校雇傭“電子考官”
在老山駕校的科目二考場,考生劉楊坐在一輛皮卡車的主駕駛位置上,進行他考取駕照前需要完成的第二場考試。考場里,沒有駕校考場里常見的三四米高的紅外電子桿,只是在地面上用黃線畫出了一些邊界線。
“啊,沒有電子桿做參照物,倒車肯定更難了,不過真要上路開車,到時候也不可能有電子桿指導,這可真是提前進入‘實戰’狀態啊!”劉楊不禁發出感嘆。
除了考場設置更接近于日常開車環境,坐進車內,劉楊發現,在他右手邊的副駕駛上坐著的不是一名真人考官,而是一個電子屏幕。屏幕上的“考試項目”一欄里顯示,劉楊正在進行“倒車入庫”這一考試項目。
由于工作太忙缺乏練習,劉楊一邊開車一邊回憶著倒車的要點,但還是有一個車輪壓在了邊界線上。“嘀”的一聲,“左側車輪壓線,考試未通過。”系統自動播報出令劉楊郁悶但卻不得不服的考試結果。
原來,與副駕駛上的電子屏幕相連的是考試車輛后備廂里躺著的一個小工具箱大小的“電子考官”。考生姓名、證件號碼全部都提前錄入它的后臺系統。從2013年底開始,這些“電子考官”已經在北京、安徽、河北等全國的千余所駕校、上萬臺駕校車輛中上任。
靠北斗衛星定位技術“打分”
智能駕考系統核心技術帶頭人、星網宇達測量事業部經理李江城介紹,之所以能對劉楊駕駛的表現了如指掌,是因為在“電子考官”的大腦中,早已有一幅考 場的三維立體圖。劉楊所在考場的位置、空間已經提前進行了測繪。加上精確到厘米級的北斗導航定位技術,一旦考生車輛稍有“越界”,或出現其他丁點失誤,精 準的電子考官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由于考試結果全部由電子系統測量、實時反饋,考生再也不用擔心人為因素影響自己的考試結果。
李江城介紹,傳統駕校考試大多運用紅外傳感器設備進行考試判定,而這需要在考場的地下埋設數百個傳感器,鋪設成本和場地要求過高,過去一塊平地要想 變成駕校考場,怎么也得花上三四個月來鋪設考場。而采用智能駕考系統,加上現場測繪、模擬考場三維立體圖、給車輛假設“電子考官”,整個過程只需一周就能 完成。
“蝸牛”移動一樣能精準捕捉
在駕校的路考中,考試車輛有時會被要求進入高樓林立的城市街道,進行“實地演練”。然而,當車輛上方有建筑物、植被遮擋時,北斗衛星就接收不到司機 和車輛的位置信號了。不過,這并沒有難倒李江城的技術團隊。在北斗導航技術的基礎上,他們還有另外一招—高精度慣性衛星組合導航測姿技術。
當成百上千張畫著人物動作、姿態的畫稿放在一起,從畫稿側面快速撥動,一張張閃過的姿態連貫起來就變成了會動會跑的動畫情節。“我們在 衛星信號盲區利用的就是這樣的慣性技術,只要能捕捉到車輛任何一個細小的方向、位移變化,再把它們‘拼’起來就能還原整個運動軌跡。”李江城說。
“我們的慣性技術,連蝸牛的每一個運動瞬間都能捕捉到。”李江城介紹,即便是這樣每秒僅十分之一毫米速度下的細微位置、方向變化,星網宇達也能通過其高精度慣性衛星組合導航測姿技術成功捕捉到。
有了這兩種技術的珠聯璧合,即便是衛星信號覆蓋不到的盲區,車輛精確的運動軌跡仍然能夠在智能駕考系統的“法眼”下看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