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華軟公司被北京市中關村高新企業管委會評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科技園區承接國家多項高新技術創新及新三板上市試點工作,華軟公司首批作為中關村高新園區移動互聯網高新技術公司,將享受中關村園區系列優惠政策及新三板上市重點支持。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簡稱中關村管委會)是負責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通州園,以下簡稱園區)發展建設進行綜合指導的市政府派出機構。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黨中央、國 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國務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決定。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由此中關 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1999年6月,國務院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關于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決 策;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批復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 示范區;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成為中關村發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中關村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已經聚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 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能源環保、新材料、先進制造、航空航天為代表,以研發和服務為主要形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了“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 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 院校近40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7個,國家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28個;大學科技園24家,留學人員創業園29家。中關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創業人 才超過1.5萬人,累計創辦企業超過5000家,是國內留學歸國人員創辦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計劃”人才301人,其中80%在中關 村地區;創業類“千人計劃”人才45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1名人才,75%以上聚集在中關村地區。成長出以聯想的柳傳志、百度的李彥宏、博 奧生物的程京、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科興生物的尹衛東、碧水源的文劍平、神霧熱能的吳道洪、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新老企業家。 2011年3月,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中央部門和北京市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中關村加快建設人才特 區。
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上市公司總數達到 224家,其中境內145家,境外79家,62家企業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中關村將建立并完善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產 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中關村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 成果,涌現出漢卡、漢字激光照排、超級計算機、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航天、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實施提供了 強有力的支撐;中關村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過50項,承接的“863項目”占全國的四分之一,“973項目”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創制了TD- SCDMA、McWill、閃聯等86項重要國際標準,798項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中關村技術交易額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80%以上輸出到北 京以外地區。
2011年初步統計數據,中關村企業總收入1.92萬億元,約占全國高新區的七分之一,同比增長20.9%,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
中關村“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雍 和園、石景山園、通州園、中關村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等十個園區。 “十二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完善“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兩城兩帶”,即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順義部分 地區構成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以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區構成的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促進高端產業 集群發展。
面向未來,中關村示范區將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范、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