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國內基本不進口WTI的原油,定價機制的改革可能還要考慮到煉油這一塊市場。”隆眾資訊分析師吳秀俠也認為,將WTI油價納入定價參考很可能更多僅是體現價格的因素,但與國內市場進口、煉油的關聯意義并不是很大。
“這種掛靠油種之爭凸顯出了‘本土基準’的缺失。”專家指出,事實上,在歐、美的布倫特、紐約油價逐漸成為區域性定價基準的趨勢下,作為全球原油重要的消費地,亞太時區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權威基準油價以更好地反映這一地區的市場供需狀況。
上市原油期貨建立市場化定價基準是長遠之計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王震表示,國際油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當前我國應以戰略眼光看待原油期貨市場的建立與發展。“美國在經歷兩次石油危機之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特別是美國通過強力推進市場化機制和推出石油期貨合約來削弱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價格的控制,我們應該加以借鑒。”王震指出。
復旦大學教授吳力波也指出,在國內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60%、對中東、非洲等地緣敏感區域的進口占比逼近70%的情況下,適時推出國內原油期貨交易,不僅有利于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爭奪定價權,更能夠配合石油戰略儲備,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能源安全體系,為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保駕護航。
在期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期貨市場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逐漸具備接納原油期貨的基礎。海通期貨總經理徐凌說:“2004年燃料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我國啟動原油期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針對原油期貨面臨的難點,最近幾年從交易所到期貨公司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上海期貨交易所確立了‘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的原油期貨方案,基本做好了前期的研究和技術準備工作。”
“與國際一流跨國石油公司的國際化程度相比,國內能源企業還有差距,未來隨著國際化的不斷深入,通過參與境外的石油衍生品交易來對沖風險還是戰戰兢兢,適時在國內推出原油期貨合約,將為石油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容易監控和參與的平臺,有助于提升石油企業管理價格風險的能力。”王震指出。
漫畫:油價又漲了。
幾乎每次成品油價格調整都引起議論,盡管價格主管部門在上調的多次聲明中都表示已經留了“余地”,但消費者似乎并不領情。現行定價機制下,在近乎一邊倒的質疑價格調整“合理性”、漲多跌少的抱怨聲中,價格主管部門其實也難掩“委屈”。那么,成品油的價格調整如何才能讓各方心服口服?未來市場定價機制改革的路到底在何方?
成品油調價為何常引發爭議
對全世界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國際油價的回落都是重大利好消息,然而在國內市場的消費者看來,油價回落的利好一方面可能會被正在推進的能源資源價格改革“打折”,另一方面也很可能由于調價機制反應滯后。
最新的例子是2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剛剛調整,汽柴油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國際油價就大幅回落。由于沙特表示準備彌補任何供應短缺,20日國際市場兩大基準油價跌幅均超過了1%,紐約市場5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07美元下方,跌幅高達2.3%,與國內成品油掛鉤油種之一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也下挫了1.26%,雙雙脫離今年反彈來的高位。
“消費者詬病較多的是價格調整的長周期以及4%的門檻。”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表示,比如“4%”的門檻,按照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由于上漲達到4%比的是低值,而下跌要達到4%則是比的是高值,客觀上也確實上漲容易,下跌較難。
掛靠油種之爭凸顯“本土基準”缺失
在眾多專家看來,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善方向一方面是要縮短周期,加快調價頻率;另一方面也要改進成品油運行操作方式,增加掛靠油種以及定價的透明度。
“新的定價機制縮短周期以及增加透明度應無懸念,但是增加掛靠油種仍可能面臨不確定性。”有業內人士透露,比如目前市場呼聲較高的是增加在國內知名度更高且價格更低的WTI油價作為掛靠油種,然而由于金融危機以來WTI期貨價格逐漸成為北美地域性定價基準,加上現有參考的三地油價也均為現貨價格,會否合適并以何種方式納入定價參考仍存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