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白塔寺 700年變遷“京味兒”不變

2017-02-25  來源: 北京晚報
[字體: ]

        

        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鏡子》等很多“京味兒”電視劇里,都有這樣的鏡頭:一片低矮的灰色平房中,靜靜地聳立著一座莊嚴、圣潔的藏式白塔,偶爾一群鴿子從其上空劃過,一陣風吹過,白塔上的鈴音與鴿哨交相呼應。

        這就是在白塔寺周圍取景拍攝的,矗立了700多年的白塔已經成為“老北京的象征”。這些年,周邊在變,它沒變,如果想感受“老北京”的氣息,可以來這里轉一轉。

        現存最早的喇嘛塔

        白塔寺也叫妙應寺,位于西二環金融街北側的阜成門地區,作為歷史風貌保護區,這一帶還保留著形成于元代的胡同、四合院的城市肌理,與周邊現代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

        從阜內大街上看,白塔寺的山門比街道低好多,仿佛在一個盆地里。在這里居住了50多年的原住民孟大爺告訴我:“以前,阜內大街和白塔寺是平的,后來,周邊的馬路不斷地鋪設管線,一點點兒墊高,而白塔寺還保持原樣。”

        白塔寺始建于遼代壽昌二年,時稱“永安寺”,后毀于金元戰爭。 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親自選址,在廢址上重建這座藏式佛塔。史書稱,白塔寺最初稱“大圣壽萬安寺”,作為忽必烈的家廟,成為元朝皇族祭祀祈福的活動 中心。這座寺廟當時的范圍是根據射手從塔頂處射出的弓箭的射程決定的。

        700多年來,白塔寺歷經朝代更迭、風霜雪雨,寺廟已和當初完全不同,但白塔至今仍安然聳立,成為“北京”變遷的見證者。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尋找700年前的影子

        白塔寺現在的規模不大,有四進院落。

        從白塔寺的山門進去,第一進的大殿為天王殿,東西兩側分別有一個四方 小樓,即鐘鼓樓,這進院子目前作為停車場使用。第二進是大覺寶殿,兩邊有東西配殿。西配殿展示著白塔寺的文字介紹,以及乾隆手書《波羅蜜多心經》、藏文 《尊勝咒》等文物。院子最南邊,有一座碩大的銅鐘掛在架上。院子中間有一個很大的三足銅香爐,上面刻有“妙應寺”,整體造型如三層寶塔,每層都探出銜著銅 鈴的龍首,典雅又精致。香爐的兩邊有兩根高大的經幡柱,上邊纏的據說是牦牛毛。大覺寶殿前有兩頭石獅子:公獅子一只腳下是球,母獅子一只腳下是小獅子。別 看這兩頭獅子有些破敗,但都是元代的文物。大覺寶殿里現在正在展示《藏傳造像藝術展》,6000多尊不同時期的藏傳造像神態各異,值得細細觀賞。

        第三進院子里的大殿是七寶佛殿,目前正在展示《元三都城市文化展》,元三都是指元大都、元中都、元上都,其中元大都50坊的街道布局,奠定了老北京的城市格局。

        七寶佛殿后面,有個比較窄的過道,過道西側,藏著個異國風情的“小帥哥”雕像,他就是白塔的設計者尼泊爾的阿尼哥,旁邊臺階上有個垂花門,上去后就是第四進院,里面是三世佛殿,殿后就是白塔了。

        看白塔有“三幸”

        白塔通高50.9米,在700年前沒有摩天大樓的京城內實在是個罕見的“龐然大物”。在寺里無法看到白塔的整體,要想看整個白塔,就要到遠處的制高點。有原住民指點說可以在白塔寺對面的豐盛醫院五六層樓道的窗戶,拍到白塔的全貌。

        這是一座典型的“堵波”式佛塔,由塔座、塔身、相輪、華蓋和塔剎五部分組成。華蓋周圍有36個銅鈴,銅鈴長約22厘米,鈴內吊著一個十字形的鈴心,每當風過之時,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韻味悠揚。

        原住民孟大爺介紹說:“因為必須有風,才能聽到鈴鐺聲,所以,能聽到白塔寺的鈴聲,在當地人看來,是特別幸運的事兒。”

        在當地人看來,和白塔有關的還有兩件幸事,一件是看到鴿子從塔頂飛 過。另一件是看到白塔的影子。“無影白塔塔無影”,是描繪北京白塔寺獨特之處的說法,據說白塔無論白天在陽光下或是夜晚月色下,都沒有影子。傳說中,它的 影子在西藏。那么,到底能不能看到白塔的影子呢,需要你親自到現場去看了。

        GO提示

        白塔寺門票20元,早9點至下午5點。周一閉館。可乘695、604、42路在白塔寺站下車。目前,白塔寺與周邊胡同、小院一同被批準為北京歷史風貌保護區,看了白塔,還可以到周邊胡同轉轉。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