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兩性私語 > 正文

女人如何克服性恐怖心態

日期:2008-08-20  來源:三九健康網
[字體: ]
  女性性恐怖患者存在著心理病理學方面的差異,面對性恐怖的不同心態,使她們或采取破壞性回避模式,或采取建設性的積極適應態度。對恐怖癥患者的研究表明,恐怖性疾患具有家族傾向性,但卻沒有特殊的明顯的創傷或家庭不和等問題。這些患者一般體質較差,性格脆弱,而父母從小對她們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她們的恐怖癥的發生發展以致治療結果。

  
女人應克服“性恐怖”心態

  通常,這些患者的父母對她們從小表現出的焦慮持以下三種態度:一、拒絕安撫孩子,要求孩子獨自克服焦慮的心理障礙;二、過分呵護,盡可能不讓孩子經受挫折;三、建設性的現實主義態度。父母所持的三種不同態度,使她們長大以后形成了對性恐怖癥的三種不同心態。

  燈光再亮的時候

  文小姐正睡意蒙朧,床頭燈亮了。盡管燈光很暗,盡管她并沒有睜開眼,但她知道燈亮了。丈夫把手伸到她的脖子下,摟著她的身體開始親吻她。文小姐緊閉雙眼,心跳加快,全身的肌肉緊張起來,她知道她所害怕的事情又要發生了。新婚的時候,文小姐曾問過丈夫,為什么喜歡開著燈做愛?丈夫含情脈脈地說:“因為想看你。”她聽了,皺皺眉頭說:“我那么瘦,有什么好看的?”丈夫說:“瘦有什么不好?我喜歡。”文小姐半天沒作聲,末了卻說了一句讓丈夫莫明其妙的話:“其實你沒有必要對我這么好。”

  之后的兩年里,文小姐一直對性活動具有恐懼心理。每次過性生活,她都高度緊張和焦慮不安,采取完全被動的不合作態度。她滿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希望事情盡快結束。深愛文小姐的丈夫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妻子為會么對他這般態度。“不知為什么,每次我準備過性生活時她就害怕得要命?”文小姐的丈夫這樣對醫生說。醫生要求和文小姐談談。

  “我丈夫總喜歡開著燈做愛,這使我老是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情。雖說這事和夫妻之間的事毫不相關,但我總會想起它來。”文小姐緩緩地對醫生說。“小時候,我長得很瘦弱,性格也不好,膽小懦弱,獨立性差。爸媽都對我不滿意。他們決意要我獨自睡一個房間。我很害怕,請求他們能讓我開著燈睡,可媽媽就是不允許,總是不由分說地把燈關掉。

  一天晚上,一只貓在我窗外不停地叫喚。我怕極了,哭叫起來,這時,我房間的燈亮了,媽媽出現在我的床前,她彎下身子,我以為她會抱緊我,結果出乎意料,媽媽帶著一臉鄙夷的神情說:‘哭什么哭,一只貓就能把你嚇成這樣,真沒出息,還說長大要當解放軍呢。別哭了,‘快睡。’說完,‘啪’ 的一聲關燈走了。從那以后,媽媽再也沒抱過我。現在長大了,我覺得自己還是那樣,特別瘦,性格也不行,挺不優秀的。我不明白丈夫喜歡我什么?特別是……為什么喜歡我的身體?”

  文小姐毫無必要的自卑感導致了她性方面的悲劇,每次過性生活之前,文小姐首先就刻意破壞自己的情緒。她認為丈夫和自己這樣的人過性生活,一定會感到毫無樂趣。而自己也覺得沒什么意思。但是,性生活畢竟還是要進行的,這就使文小姐產生焦慮和恐懼。父母從小對文小姐的不滿,使她在潛意識里建立了自我否定,因此下意識地拒絕接受丈夫的認同。而父母從小在身體接觸方面對她的過早疏遠,又使她成年之后對丈夫的親密性舉動產生恐懼,并采取回避態度。

  這種人從小就備受父母指責。被強制獨自面對焦慮和克服焦慮而得不到關懷和同情,使一些本來就具有焦慮恐怖傾向的孩子,從小就感到自己令家里人討厭,在家庭成員中得不到認同,長大以后往往可能發展成具有自我憎惡心態的成年人。當面對性恐懼時,她們總采取消極態度,拒絕接受幫助,認為自己沒有權力享受性愛。她們往往拒絕與配偶合作,不愿積極去改善種種不良性關系,她們對性活動持破壞性的回避態度。

  摟抱丈夫的勇氣

  李小姐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同,她害怕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很小的時候,媽媽每天都帶著李小姐到樓下的草地上玩。希望她能和別的孩子接觸。可是,每當別的孩子向她走近,她就會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如果那孩子進一步要摟抱她,她會努力把她推開,然后走到一邊去。稍大一點上幼兒園,每次戶外活動,班上的小朋友爭先恐后地滑滑梯、搖浪橋、爬攀登架,而她卻每次都從人堆里掙脫出來,站在遠處觀望,直到不再擁擠時才上前去玩。結果別人都玩了幾輪了,她還輪不上一次。

  盡管這樣,李小姐的媽媽還是堅持不懈地鍛煉女兒。每個周日都帶她到公園去,鼓勵她和不認識的孩子交朋友,并參予她們的各種游戲。有時女兒會說:“媽媽,滑滑梯的人太多了,我擠不上去。”媽媽就說:“你自己想辦法,看看怎么解決?”李小姐長大后,和一個優秀的男孩相遇了,兩人一見鐘情,很快就開始了羅曼蒂克的戀愛。

  熱戀中,李小姐編織著甜蜜的夢,想像他們婚后一定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