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見媽媽們說:最擔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和集體,不擅長與人交流和溝通,遇到一點小阻力、小挫折便不知所措。
的確,如今家長對孩子的牽掛早已不僅僅限于吃穿,更多的則是期望他們擁有完美的人格和精神心理上的健康。然而,比較棘手的現實是,一方面,隨著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呈日益增長的趨勢;另一方面,許多家長并不知道怎樣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
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研究的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王玉鳳教授承擔的一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通過專門的社會技能訓練來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該研究目前的進展如何?其研究結果給家庭和學校教育帶來怎樣的啟示?
王玉鳳說,約18%的學齡期孩子存在下述問題:上課不聽講,不遵守課堂紀律,做小動作,下課后欺負同學,打架,有的甚至逃學撒謊;有的孩子經常不聽管教;有的孩子經常煩惱,鬧情緒;有的孩子害怕新環境和新事物,到學校就哭或拒絕上學,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孩子情緒不穩,經常因為小事對周圍的人發脾氣,周圍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和他玩,在學校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有的孩子則表現得很安靜,上課不愛舉手回答問題,不主動與別的同學來往……這些問題對學校和家庭都造成了困擾。
針對上述問題,北大六院在國內率先借鑒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生活技能教育方案,同時借助行為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一套訓練方法,它直接從社會技能入手,教給孩子一套與人交往所需的技巧。
5月末的一個周末下午放學后,北京某小學4年級某班教室傳出陣陣哄笑聲。這里正在“上演”一段未經排練的小品:一個同學扮演兒子,另一個同學扮演父親。在“父親”一遍遍的催問下,“兒子”哆哆嗦嗦拿出只得了63分的數學卷子,硬著頭皮遞給“父親”。“父親”一看分數,勃然大怒,掄起胳膊就要對孩子“下手”。“停!”負責訓練的北大六院醫生及時上前,終于把可憐的“兒子”解救了出來……
以上便是社會技能訓練中的一個場景,主題為“溝通的技巧”。目的是通過讓孩子飾演小品角色,分別用坦誠和粗暴的方式與人溝通,讓孩子體會不同的溝通方式在人際交往中的后果,教給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從而學會真誠、坦率、自然地與他人交往。
王玉鳳的博士研究生汪毅醫生具體實施這項訓練,他告訴記者,這種社會技能訓練主要采取8~10人小班集訓的方式進行,包括“學會傾聽”、“緩解緊張和壓力”、“學會說不”、“解決問題的步驟”、“換位思考”、“代替攻擊性行為”等12個主題,每周1次,每次1小時,3個月為一個周期。其特點是以孩子為主體,由孩子自由組合參與小品和游戲,加上醫生、老師和家長在其中的點撥和穿插,讓孩子們在互動和嬉戲中掌握本領。
據介紹,北大六院在引進和建立這項訓練時,注意結合了中國文化背景和國情,比如訓練內容基本不涉及性、煙、酒等話題,同時更加關注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在訓練同時輔以對孩子的行為矯正,還給孩子的父母專門講課支招。北大六院的專家學者近幾年深入學校和社區,對中小學生進行基本的心理行為健康水平的評價和認知能力的檢查,并對其中有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了干預,受益學生超過萬人。
目前,上述社會技能訓練主要是在篩選出來的“問題”小學生中進行。最近的隨訪研究結果表明,經過訓練干預后,“問題”孩子的行為問題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臨床評定總有效率達到76.67%。截至目前,社會生活技能訓練及父母培訓方法已經由北大六院推廣到上海、杭州、寧波、濟南和昆明等地的省級或副省級醫療機構。
汪毅說,在實施訓練的過程中,他們深深體會到,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刻在孩子心靈上的烙印之深,遠遠超出想象。以那兩個表演“父親”和“兒子”的4年級小學生為例,有兩點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兩個孩子一上來都爭著扮演“父親”這個有“權威”的角色,二是表演中孩子們“無師自通”,很自然地再現了老鼠見貓的典型場景,可見“問題”孩子的問題絕不僅僅由孩子自身的生理病理因素導致,所以,每次訓練家長也一并被邀請到場。
王玉鳳表示,當前社會技能訓練主要還處于科研階段,一旦經驗成熟,希望能夠作為學校教育的常規內容,使孩子們能夠盡早獲得相應的關注和干預,為擁有健全的人生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