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營養美食 > 正文

進口蠔也未必靠譜 專家提醒:熟食生蠔最安全

日期:2011-10-20  來源:廣州日報
[字體: ]

        

    專家提醒:熟食生蠔最安全

    近日,美國FDA發布公告稱:懷疑因美國華盛頓州胡德海峽地區有關養殖區8月30日至9月19日出產的生蠔受到副溶血弧菌污染,且有少量向中國、泰國和印尼出口,美方已通知經銷商和出口商、進口商對相關生蠔進行召回處理。我國質檢總局也已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機制。進入11月,生蠔將迎來“肥美期”,全球生蠔大家族成員紛紛登場,“蠔客”不禁食指大動!不過蠔向來令消費者和酒店餐廳既愛又恨:愛的是其味之妙他物難替,恨的是其屬于“高風險海產品”。

    記者在廣州以及國內其他大城市食市發現,外國生蠔一直是公認的刺身首選,大家一向認為這種美事的安全把關嚴謹。那么引發本次事件的副溶血弧菌污染,在美國以外的其他海域是否存在?生蠔容易出現其他什么健康問題呢?我們又有什么應對措施呢?本期,記者走訪市場、食場,采訪國外蠔供應商,并專訪了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秦小明,為消費者解疑釋惑。

    美國蠔

    疑受“副溶血弧菌”污染

    巡市

    廣州食肆少見美國生蠔

    目前,廣州市場上流通的生蠔主要是國外蠔和國內蠔兩大類。安得利福斯食品有限公司是廣州生蠔市場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項目負責人何先生說,國內生蠔一般用于炭燒和烹煮,國外生蠔大多數作為刺身食用。前者常見于大眾食肆甚至是街頭流動食攤,在大型酒樓和酒店餐廳中也有;后者主要集中在五星級酒店,以澳洲生蠔和冰島生蠔為主,較少餐廳進美國生蠔尤其是華盛頓州生蠔,因為“后者成本高于前者一大截!”

    富力君悅大酒店不定期也有新鮮生蠔提供。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少高端食客狂愛即開新鮮生蠔,為新鮮生蠔提供客觀的供求市場。但對于酒店而言,生蠔屬于眾多食物中風險較高一類,處理不當容易引發質量安全問題;同時,它也容易引發食客與餐廳之間的誤會。“每個人體質不同,腸胃適應程度不同,畢竟新鮮生蠔是生冷物。有時候生蠔的質量沒問題,但是腸胃功能較弱的消費者也容易引起不適。”

    記者獲悉,國家質檢總局就疑似受副溶血弧菌污染的美國生蠔輸華事件通報指出,我國已啟動應急機制,立即暫停進口美國華盛頓州的生蠔,并對涉及的中國進口商進口的生蠔實施召回,目前已知的出口到中國的生蠔為345打,即4140只。國內消費市場尚未發現有因食用進口美國華盛頓州生蠔致病的報告。     

    專家解惑:外國生蠔因運輸時長易受污染

    在廣州市場,澳大利亞生蠔是主要的生蠔刺身消費品種。在類如澳洲生蠔等高檔品中,會不會也有攜帶副溶血弧菌的可能呢?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大規模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全世界存在,和美國的地理環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聯系。一般來說,生蠔進口時通過了有關部門的嚴格檢驗。但是從理論上講,副溶血性弧菌是廣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魚貝類的海洋性細菌,廣東市民熟悉的澳洲等各類外國高檔生蠔也不能排除有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可能。” 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秦小明告訴記者,受到貝類運輸和保藏的溫度、貯藏時間、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進口蠔由于運輸時間較長,污染的微生物的基數已經很高,如果有合適的條件使副溶血性弧菌大量繁殖,同樣存在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的可能性。

    秦小明說,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 廣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魚貝類的海洋性細菌,是一種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貝類是底棲的濾食性動物,靠濾食藻類等浮游生物為生,微生物、多氯聯苯和重金屬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貝類的體內。因此,生蠔帶有副溶血性弧菌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夏秋季節,由于食用大量帶有副溶血性弧菌的海產食品,引起爆發性食物中毒(主要引起急性腸胃炎,少數情況下誘發敗血癥)。

    餐廳防范:交貨入餐廳試紙再驗

    國外生蠔正規貨必須面臨過關檢驗檢疫。若發現外來的“問題生蠔”可隔絕入內,但是,入關后的生蠔又是怎樣的命運呢?能否安全地到達餐桌,誰人曉得?

    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稱目前進口新鮮生蠔的企業五花八門,一拿到“過關證書”就“太平”,后續如何安全養殖與保鮮則不了了之。須知,新鮮生蠔十分敏感,只要生活環境一出現問題,微生物翻倍增加,隨時可能超標而感染病菌。此外,餐廳和超市在收貨時也只認張檢驗過關證,根本沒考慮到入關后生蠔健康狀況是否有變化,因為即使是短短兩三天,如果處理不當,生蠔變“死蠔”都說不定。

    “保證到達餐桌上的新鮮生蠔安全衛生,必須集合政府、企業和終端銷售商三方力量。”秦小明進一步解釋,首先是進口新鮮生蠔企業的資質認證問題,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和凈化工廠是兩大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國外,蠔養殖區域配備有專門的部門和技術人員定期抽查海水水質和蠔的食用安全指標,蠔的生產一直處于有效監控狀況,一旦發現問題隱患,立即停止銷售。屬于二類生產區的貝類全部需要經過凈化后才能上市銷售。

    秦小明認為,未來,餐廳和超市等終端銷售商可借鑒日本和荷蘭等國餐廳的快速檢驗方法,即交貨時進行抽樣檢查。“采用試紙檢驗方法。只需要檢驗微生物指標一項,因為像重金屬含量,在其脫離海水后含量不變,入關檢查時的數據與入餐廳時應該是一樣的。而微生物則天天都在變。目前,國內尚未有專門針對貝殼類的檢驗試紙。但該技術不難,只要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用于餐具檢測的試紙進行改良即可產生貝殼類檢測專用試紙。”另外,有關部門除了把好入關的責任工作外,流通環節的管理也應該介入,這需要工商、衛生監控、質量技術監督等多部門聯合行動,加大貝類運輸流通、銷售領域的監控力度。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