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雜燴 > 正文

金絲居:老外在北京的家

日期:2012-02-0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荊家夫婦和他們的小院兒(照片由“金絲居”主人提供)

大門(照片由“金絲居”主人提供)

小院局部(照片由“金絲居”主人提供)

影壁和月亮門(照片由“金絲居”主人提供)

    大年初五早上,什剎海畔,大金絲胡同12號院在“破五”的爆竹聲中醒來。牧羊犬熊熊在石榴樹底下撒歡兒,看見有麻雀落在樹梢上,熊熊就“汪汪”地吼上幾聲。“熊熊,不許叫,別吵著客人。”男主人荊繼昌一邊低聲呵斥,一邊輕手輕腳地掃院子;女主人王志喜在玻璃暖房里澆花。

    不一會兒,法國老太太扎克琳咳嗽著從東廂房走出來。扎克琳前一天剛從桂林回到北京,她用夾雜著英語的中國話告訴王志喜:“桂林‘too cold(太冷了)’,我感冒了。”王志喜忙拿出一袋感冒沖劑遞給她,指指北屋餐桌上預(yù)備好的面包和奶酪:“after(飯后)。”

    扎克琳是法國一家民間慈善機(jī)構(gòu)的成員,每年都會來中國處理工作,大金絲胡同12號院是她的“大本營”。扎克琳這天的行程是去秀水街淘衣服,王志喜給了她一張便簽,上面寫好了公交線路和站點(diǎn),漢字下還標(biāo)著拼音。

    送扎克琳出了門,老荊到廚房“咚咚”地剁起餃子餡兒,王志喜拿著一本散文集在暖房坐下來,享受屬于自己的閑暇時光。

    幾經(jīng)滄桑四合院兒

    荊家小院是明代一座官宅的后院兒。荊繼昌家是滿族鑲黃旗,他的爺爺在1949年用10匹布買下這處300平方米的四合院,全家人在這里一住就是60多年。

    “文革”中,小院一度成為大雜院。1980年房子產(chǎn)權(quán)歸還給荊家,1998年,荊繼昌夫婦修繕房子,恢復(fù)了四合院的本來面目。

    2002年,老北京胡同游開始火爆。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多處走訪,發(fā)現(xiàn)荊家的四合院最規(guī)整,勸他們打開家門將美麗曉以天下。那時候,外國人拿的北京胡同影集里,全是消極內(nèi)容,比如晾在外面的內(nèi)衣和臘肉,還有流著鼻涕的小孩兒。這讓老荊夫婦心里很不舒服,他們決定讓老外看看北京人真正的生活。

    來參觀的客人從最初一個月兩撥兒,到后來一天兩撥兒。有導(dǎo)游建議,能不能讓客人在這里住一住,吃頓飯?想到來客中有不少外國人,除了能賺些錢,還可以讓兒子操練英語,老荊兩口子動心了。

    2005年,荊家小院第二次翻修,通了上下水,東西廂房和南房也做了改造。外觀是老北京樣式,褐色的廊柱、門楣和窗欞,青灰色的磚墻,里面則添了衛(wèi)生間、淋浴、暖氣,4個標(biāo)準(zhǔn)間能接待8位客人。北房外面接出十幾平方米的落地玻璃陽光房,鋪上地毯,擺上沙發(fā)茶幾,種了花草,養(yǎng)了金魚、金絲雀和百靈鳥。小院兒自此有了美麗的名字“金絲居”。

    2011年8月,金絲居成為北京市旅游委首批掛牌的“北京人家”四合院民居旅游接待戶。

    老外把這里當(dāng)成家

    民俗學(xué)家鄧云鄉(xiāng)說過,四合院只不過是一種建筑形式,它同人、事聯(lián)系起來,才有了感情,才顯示了獨(dú)特的生活情趣、淳厚的文化氛圍、敏銳的春夏秋冬四時之感。老外對“金絲居”情有獨(dú)鐘,正是因為這里不僅有四合院,還有老北京人祥和美滿的生活。

    “金絲居”不掛招牌也不打廣告,外國游客憑借口口相傳和旅行雜志上的介紹找到這里。有人年年來,一住就是幾個月。

    法國人雅克,最初抱著練習(xí)中文的想法住進(jìn)來,幾個月后,口語練得流利了,還是舍不得走,干脆每年都帶著家人朋友來住上一陣子。

    雅克來的時候,老荊去機(jī)場接機(jī),王志喜在家里煮好熱湯面等著,像是迎接自家親戚。雅克一天三頓飯都在老荊家吃,炸丸子、燉魚,家里做什么他跟著吃什么,還時常跟老荊喝點(diǎn)小酒,喝美了還會作作詩:“生活真美好,葡萄美酒夜光杯。”

    說是客隨主便,王志喜對客人們的飲食習(xí)慣也格外留心。歐美人認(rèn)為豆子會導(dǎo)致浮腫,所以有外國客人在,她就不買豆腐,買魚也盡量挑刺兒少的。誰愛吃果醬,誰愛吃奶酪,誰愛吃黃油,她都記得清楚,專門去三里屯采購,因為那邊的品種最齊全。

    吃得順口才會產(chǎn)生家的感覺,王志喜希望給外國客人們一種家庭式的隨意,“別距離他們的生活習(xí)慣太遠(yuǎn)。”

    不讓客人遺憾離開

    2008年,金絲居火得一塌糊涂。提前一年,客房就排滿了。4間客房不夠住,有美國客人提出:要在客廳沙發(fā)上睡一宿。“哪能讓人家?guī)еz憾離開呀!”荊繼昌和老伴兒當(dāng)即趕到宜家,花1200元買了張單人床回來。過去只接待8個人的荊家,一下子擠進(jìn)了11名老外。

    去年,有些國家經(jīng)濟(jì)不景氣,外國客人少了許多,房間經(jīng)常空著。有人找上門來要租房,還有富商出重金要把小院兒買下來。出租,旱澇保收,但老荊夫婦卻不動心,出售就更不考慮。 “給我們那么多錢,上哪兒花去?現(xiàn)在兒子上班了,家里也沒什么經(jīng)濟(jì)負(fù)擔(dān),我們愿意把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兒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讓大家看看住住,留個念想兒。”

    午后,太陽西斜,老荊夫婦倆泡上一壺茶,坐在陽光房對飲。兩人有時會一起微笑著側(cè)頭看向窗外。這四合院兒,是別人眼中的風(fēng)景,卻是他們實實在在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再高的價錢也買不來。

    【北京老禮兒】

    小小院落說道多

    王志喜退休前是在建筑行業(yè)做事,原本就會日語,為了當(dāng)好掌柜,又請家教學(xué)了兩年英語。她特意編了英文解說詞,向外國客人介紹四合院的歷史淵源,還有蘊(yùn)涵在四合院中的五行八卦。

    進(jìn)了“金絲居”大門,先要過影壁,穿月亮門。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二門說的就是月亮門。四合院四面都蓋上房子,代表“祥和美滿”;荊家算起來有9間半房子,因為10間是“滿”,9間半才叫“沒滿”(美滿)。

    正房坐北朝南,但又非正南正北。按老禮兒,正南正北的房子不是皇宮就是廟,百姓家的正房一般會偏幾度。正房屬水,房間數(shù)必須是單數(shù),如果是雙數(shù)不但不吉利,還會有“四六不分”之嫌。主人臥室通常在正房的東側(cè),因此房主也叫“房東”。東房屬木,兒子們住在東廂房,寓意“棟梁之才”,也是“少東家”。西房屬金,女兒住西廂房,被稱為“千金”。南房屬火,一般用來堆放雜物或給傭人住……

    按照五行相克的說法,北房高于南房,西房高于東房,又因北房居尊,所以高于一切。如此四方高低不平,層層下來,院內(nèi)才覺得開闊,風(fēng)水才好流動。如果將四廂房門起得一樣高,人居其間,如井底之蛙,會感覺壓抑。

    鳥語花香才是家

    院子里的花草樹木也有講究。用王志喜的話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鳥語花香才是家”。

    沒有樹的四合院,人在其中是“囚”;只有一棵樹,又叫“困”。所以必須種兩棵以上的樹來“活土”。

    荊家小院兒,南房門前是一叢竹子,冬天滿眼青翠,初春頂著春雪,又有水墨畫的意境,也寓意“竹報平安”。東邊一株紫丁香,春天最早開花,滿眼紫色,香氣撲鼻,用“紫氣東來”形容最為貼切。西邊一株石榴,秋天裂開,寓意“笑口常開、多子多福”。陽光暖房里更是一年四季郁郁蔥蔥。天棚上常春藤繁盛蜿蜒,地上和窗臺上,大朵的山茶、杜鵑和細(xì)碎的米蘭、瑞香、含笑開得正艷,粉色、紫色和米色的花朵點(diǎn)綴在碧綠之間。陽光暖暖地照進(jìn)來,淡淡的花香似有若無,讓人忘記了身在冬天。青花瓷大魚缸里,錦鯉游弋。魚缸象征聚寶盆,養(yǎng)魚,寓意“金玉滿堂”。

    自打家里住進(jìn)外國客人,有一種花他們不養(yǎng)了,那就是菊花。

    2007年秋天,王志喜在院子里擺了一溜兒菊花,瑞士客人赫內(nèi)看見后委婉地說:“前兩天我去看我太太了,給她送了很多這種花。這花雖然很漂亮,但我們不在家里養(yǎng)。”王志喜知道赫內(nèi)的太太已經(jīng)去世多年,馬上明白了什么意思。第二天,赫內(nèi)讓老荊陪著逛花市,買了一品紅和太陽花送給他們。

    赫內(nèi)和荊家因花結(jié)緣,第二年他帶著兒子再次入住小院,還說,這是送給兒子40歲生日的禮物。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中關(guān)村社區(qū) 版權(quán)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lián)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