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雜燴 > 正文

北京獨有的民間藝術毛猴

日期:2012-03-0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獲獎毛猴作品《黃包車》。

    “毛猴”是北京獨有的靠四味中藥材制作的手工藝品。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組合,按人的肢體特征粘接成各種形態。2011年底,邱貽生憑一組“黃包車”主題的毛猴,獲得了第八屆“北京禮物”旅游商品征集大賽銀獎。

    “上手很容易,形神兼備卻很難。”邱貽生說,來他家里參觀的朋友不少,經他稍加指導,粘出一個毛猴很容易,但把毛猴做“活”卻不易。“就說這組獲獎作品吧,這坐車的和拉車的神情就大不相同。坐車的,他牛氣啊,得表現得特悠閑;拉車的呢,得賣力氣,好像還憋著股氣兒在使勁。旁邊的路人呢,有穿戴闊綽的,也有身無長物、撓著腦袋一副艷羨神態的……這些動作、神態,都得傳遞出來,整個毛猴作品才能活起來。”

    邱貽生家里的工作臺上,擺滿了小電鋸、小車床、各種型號的小著色筆,還有上漆、上釉的工具,光剪刀就有十多把。

    毛猴高度只有3到4厘米,衣帽、道具大的不過幾厘米,小的只有幾毫米。“你看這小碗,直徑只3毫米,但得做精致了,要有底、有腰。”邱貽生演示著,把手指都捏不起來的小金屬塊固定在微型車床上,打磨出碗底、碗口,掃去殘屑,刷上漆,小碗這才成形。

    做毛猴是一件磨性子的事,復雜的作品要花上個把月才能完成。但邱貽生說,“越是復雜,我越喜歡,因為樂趣全在里邊。”只要開始做毛猴,他就全然不知時間流逝,“經常一做就到夜里一兩點,有時一不留神就做到天亮,起來直接去上班。”

    邱貽生說,毛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擬人化,如何賦予毛猴喜怒哀樂?只能靠一次次試驗、揣摩,還有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你仔細看,毛猴其實是沒有眼睛的,但是用心做出來的毛猴,它的喜怒哀樂,你卻全都能看得明白。”

    【毛猴的起源】

    傳說清朝京城騾馬市大街一家中藥鋪里,小伙計挨了賬房先生一頓臭罵,正委屈呢,突然發現蟬蛻有點特別,心中一動,就用蟬蛻等藥材粘了個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師兄們看了都說像極了,小伙計覺得出了一口氣。

    再后來,中藥鋪老板從中看出“生意”來,把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這幾味中藥單獨包裝出售,稱“猴料”。家長買“猴料”給小孩粘猴玩,漸漸成了老北京逢年過節的一個傳統。民國時期,出了“猴兒汪”、“猴兒錢”兩位藝人,開始在東安市場和廟會上賣毛猴,當時叫“藥制玩猴”,毛猴自此融入了老北京習俗,成了深受喜愛的手工藝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