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時代環境很好,也很壞。物質生活高過任何時代,國家安定團結氛圍良好,經濟文化繁榮,國際交流頻繁,互聯網極大豐富生活,可年輕人還是有很多煩惱。
后互聯網時代
這些日子,每個人心里都會有個結,關于青海的玉樹,關于地震,還有一個個埋在廢墟里等待救援的生命。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是人類無法抗拒的,除了面對沒有其他選擇。地震、干旱、氣候異常時刻提醒人類,地球要病了,我們的時代不再是從前的時代。互聯網環境同自然環境沒有什么本質區別,當其發出信號時,一定是有某些問題。而它們的不同之處也是很多的,互聯網是“可再生資源”,可以人為操縱改變,也可以防范預警。
互聯網是分四季的,隨著金融危機的消退,很多人說互聯網的春天來了。而那些80后的IT領袖卻并不這么認為。
事實上,互聯網界有一種觀點:80后失去了成為互聯網領袖的機會,他們已不太可能取代70和60年代的人成為主流商業規則的制定者或標志性人物。李想認為是時機的問題,同為80后的戴志康也有同感,80后在互聯網的現狀:尷尬。實際上他們都是在說時代環境機遇的事情。《異類》里說的很有道理:那些至今仍然掌握IT產品命脈的人都是1955年前后出生的人,因為正好他們在20歲這個黃金年齡趕上了1975年所發生的PC產業的萌芽。比如蓋茨和喬布斯,都是1955年出生。而無論1965年出生的美國人里有沒有更聰明更熱情的蓋茨和喬布斯二號,他們已經不可能沖破老一代10年建立的門檻。
據新聞報道,我國網民超4億, IPv4地址資源2-3年或枯竭。與此同時,帶寬流量濫用的問題同樣考驗著80一代。網絡管理軟件聚生網管(http://www.grablan.com/)公司的工程師們甚至會擔心網絡帶寬的枯竭,他們的擔心是有依據的,在我國帶寬濫用的情況十分嚴重,國家在流量方面的限制規定還是空白。網絡安全漏洞、黑客攻擊也許會成為未來的家常便飯,網絡安全必須要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難度一再提升。
80后的互聯網就是這樣的時代,他們不能頹廢,而是要面對現實,腳踏實地,別再飄搖。
蝸居時代
蝸居,比喻狹小的住所。為了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工作生存,很多80后的大學生必須住進狹小的城中村。蝸居的房子真的是很便宜,雖然小些環境差些,但畢竟還是個住所啊。大學生早已遍地都是,只能任企事業單位篩來篩去,他們被篩到哪塊地上就落到哪,他們的大多數是被就業,被光環。
80初的一批年輕人似乎攢到錢了,而當他們想有個自己的家時,離譜的房價立刻讓人望而卻步。憤青也好,嫉俗也罷,房價還是市場的事,該漲還是漲,誰也攔不住。海萍說的好: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漲價的速度。當你的朋友和同學都蝸居的時候,也許不會有很大的落差,政府還是能給與弱勢群體希望的。
80后們其實打心眼里討厭“弱勢”這個字眼,更不喜歡“另類”“孤傲”,其實他們和之前一代或是幾代都一樣,不一樣的是外圍環境,他們必須順應時代,抓住新機遇,尋覓前輩的死角撿芝麻,機遇和挑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