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0日上午消息,美國科技網站iFixit近日撰文稱,蘋果選擇在中國制造iPad不僅僅是為了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另一個重要原因是iPad制造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稀土元素,而中國掌握了全世界95%到97%的稀土供應。
以下為文章概要:
看似輕薄、設計簡潔的iPad擁有復雜的身世:iPad主要由鋁和玻璃構成,但其中同樣還有多種重金屬和其他化學物質;1.4磅重的iPad在制造過程中更是會產生相當于其重量285倍的溫室氣體。為了滿足制造和材料的要求,iPad必須在中國制造。
首先,中國的勞動力極其廉價。2010年10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的最低工資僅為138美元,相比之下美國聯邦法律規定的最低月工資為1160美元(根據最低7.25美元的時薪計算而來)。
其次,中國的環保監管相對薄弱。在耶魯大學發布的2012年環保表現指數排行榜上,中國在132個國家中排名第116位。
然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促使蘋果和其他制造商紛紛前往中國。與其他電子產品制造相同的是,iPad制造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般是指非常難以開采的元素,通常認為有17種)。不過由于蘋果從不透露iPad制造所使用的材料,我們很難確定iPad中到底使用了哪些稀土。
劍橋大學工程教授蒂姆·庫布斯(Tim Coombs)猜測,iPad的鋰離子聚合物電池中可能含有鑭元素,同時為了讓顯示屏產生不同的顏色,還必須使用許多其他的稀土材料。iPad側面和Smart Cover的磁力部分可能使用了釹合金。電子產品中使用的玻璃通常使用氧化銫拋光。據報道,2010年全球對稀土材料的需求為13.6萬噸,其中45%為磁鐵、玻璃和拋光用途。
幾乎所有的稀土都來自中國
中國目前掌握了全球95%到97%的稀土供應,而且在近年來多次縮減出口配額,推高了本來就很高的稀土價格。由于擔心過于依賴中國的稀土,美國莫利礦業(Molycorp)和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Lynas Corp)均計劃年內開始開采稀土礦。然而,隨著綠色工業持續發展,目前的采礦量不一定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稀土回收利用技術尚未成熟
有些人認為電子垃圾能夠成為稀土資源的來源,但短期內回收稀土材料并不能解決稀土的供求緊張局面。美國SIMS回收解決方案公司CEO史蒂夫·斯庫納克(Steve Skurnac)認為,電子垃圾中的稀土含量非常低,意味著回收公司需要使用巨量的垃圾并采用極其有效率的流程,才能從中獲得可觀的稀土材料。對于大部分回收公司而言,稀土回收技術尚未成熟。
不受稀土出口影響的唯一辦法,就是在中國制造電子產品。這就是為什么蘋果在中國制造iPad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