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財經 > 正文

中關村是提升首都經濟創新體系的龍頭

日期:2011-03-02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 ]

    國務院批復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日前正式公布。該《綱要》明確了未來十年中關村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定位和主要任務——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中關村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范、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認為,《綱要》對中關村未來10年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中關村示范區今后10年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勾畫了中關村未來10年發展的宏偉藍圖。

    搭建產業創新發展平臺

    構建首都創新聯動共享機制。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北京市會同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組建了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即首都創新資源平臺),該中心于2010年12月31日正式在京成立。此舉標志著中關村示范區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平臺由從國家部委到地方政府的有關行政機構共同組成,目的是更快捷地落實中關村發展的先行先試政策。據了解,該平臺由來自北京市29個部門(單位)、中關村10個分園的105名工作人員常駐辦公,還有19個國家部委的負責人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審批。

    平臺內設立了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審批聯席會議辦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組、人才工作組、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工作組、政策先行先試工作組、規劃建設工作組等6個工作機構。工作組之間將通過聯席會議溝通,凡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由聯席會專家組成員評定。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在相關的工作組享受到有關政策支持的“一條龍”服務。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為了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國務院支持中關村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項新政策,從科研人員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經費分配、支持企業創新的角度,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改革、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科研經費分配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作為《綱要》內容之一的科技成果處置問題,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行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試點的通知》,對于中央級事業單位一次性處置單位評估價值或批量評估價值8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科技成果,由中央級事業單位自主處置,報財政部備案。此外,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試點工作有關辦法也即將出臺,將結合示范區建設的實際需要,對中關村示范區內的企業在認定條件上進行調整。據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介紹,試點政策中首先打破了企業必須成立一年以上才有資格申請認定的標準,注冊滿半年不足一年,研發費用總額占成本費用支出總額達20%以上的企業也可以申請認定。3000多家中關村企業將因而具備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從而擁有享受人才、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的可能。據介紹,目前在中關村示范區2萬家企業中,只有4000家左右的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根據《綱要》要求,下一步中關村將著力打造包括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材料產業、裝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集聚整合核心創新要素

    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區、全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和核心技術標準創制與技術交易中心。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李石柱介紹說,中關村將通過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構建高效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加速人才、資金、技術的集聚。

    一是打造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區。

    據了解,中關村企業中,博士、碩士約12萬人,海歸人才近萬人,北京市中央“千人計劃”人才85%以上在中關村地區;創業類“千人計劃”人才39人,占全國總數的七分之一。

    《綱要》指出,中關村將依托“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人計劃”等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重點引進一批從事國際前沿科學技術研究、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杰出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培養一批熟悉國際市場、具有廣泛國際聯系的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業團隊,集聚一批由高端人才領銜的創業投資、科技中介等創業服務團隊。

    二是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目前,多層次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支持自主創新的重要平臺。據了解,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支持下,中關村股份代辦報價轉讓試點已掛牌和通過備案企業總數達到81家。14家商業銀行在中關村設立了專門為科技企業服務的信貸專營機構,開展信用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目前已達177家,其中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39家,創歷史新高,32家公司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中關村板塊”。

    李石柱介紹說,中關村將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建立健全覆蓋技術創新全過程的多功能、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同時,先行開展科技金融創新試點。鼓勵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健全科技金融服務方式和手段,規范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形成立足示范區、面向全國的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三是構建核心技術標準創制與技術交易中心。

    根據《綱要》要求,中關村將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創新知識產權體制機制,大力提升示范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推進構建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高質量的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信息庫,促進知識產權系統集成、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設中國技術交易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與交易網絡,規范和完善技術產權掛牌競價、交易、結算、信息檢索、政策咨詢、價值評估等服務功能,建成輻射全國的技術產權交易中心。

    中關村還將建設國家高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清潔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技術標準創制項目,支持企業、高校院所或行業組織參與創制國家和國際技術標準,支撐高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提升持續創新基礎能力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以塑造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為核心,著力突破產學研用合作的體制機制障礙,從多方面提升持續創新基礎能力,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打造國家重要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支撐經濟持續創新發展。

    一是以塑造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為核心,探索企業主導產學研用合作的新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生力軍。因此,必須增強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力。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從何而來?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認為,要繼續完善創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培育一大批創新活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支持中小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或與大學、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機構,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高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切實做大做強一批企業,加大產業化、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力度,做強“北京創造”和“北京服務”品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說,實施中關村產學研用合作工程,以企業為主導,進一步探索共建研發機構和委托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營造有利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的政策環境,發揮新型產業組織在產學研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

    二是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效能,提高首都經濟創新發展的能力。

    中關村是我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集聚了30多所國家重點高等院校,100多家國家骨干科研院所,6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80多家國家工程中心(技術),近百家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結合中關村現有基礎,積極發展研究型大學與新型研究機構,新建一批國際高端科研人才領銜、面向應用、機制高效的世界一流科研機構。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適應公共技術擴散和市場技術轉移的多種模式的技術轉移機構。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會開放實驗室、科研設備,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要進一步發揮中關村在首都創新體系中的龍頭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在首都城市建設、社會管理、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撐能力;創新體制機制,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