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管委會昨天發布統計快報,1-3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5.4%,達到3166.4億元。這是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的收入在第一季度首次超過3000億元。
“由于有元旦、春節長假等因素影響,第一季度一般是全年生產的一個低潮期,此次示范區企業克服了假期因素影響,總收入首次超過3000億元。”中關村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
除了收入增長,示范區企業的利潤和實繳稅費較上年同期也有大幅增長。1-3月,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141.7億元,保持同比增長40.4%的較高水平。1-3月,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繳稅費217.9億元,同比增長29.5%,增幅比1-2月提高2.4個百分點,增速達到去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
1-3月,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出口4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8%。3月單月實現出口11億美元,同比增長12%。
示范區十個分園中,核心區穩步增長,昌平園、德勝園表現突出。作為示范區核心區的海淀園經濟運行平穩,總收入同比增長26.3%;昌平園在示范區中規模排第五,但是發展速度搶眼,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增速一直明顯高于示范區規模前四名的園區,3月份還成為十園中惟一增速提高的園區,1-3月同比增長47.1%;德勝園雖然規模較小,但是增長勢頭強勁,1-3月總收入同比增長88.3%,在十園中增速繼續處于領先地位。
一個企業“不差錢”的故事
春節前,中關村企業——北京凱英信業科技股份公司的賬戶上,收到了交通銀行打來的3000萬元貸款。這筆貸款,既無擔保,也沒抵押,而是依靠凱英信業“五星”企業信用,它名為“信用貸款”。
“凱英信業的信用,源于中關村管委會啟動的‘瞪羚計劃’,第一筆貸款50萬元。經過‘瞪羚計劃’9年的信用積累,才有了現在的3000萬元貸款。更重要的是,放貸方從政府出資的政策性擔保公司,變為商業銀行。這說明,我們長大了。”凱英信業董事張旭說。
凱英信業1999年成立,“僅半年,我們3個股東出資的50萬元就花光了。”張旭說,找銀行貸款,銀行要抵押物。無奈,三位股東只能各自找親戚朋友。受制于資金,公司在好幾年的時間里,一直只有20多名員工,一年的營業額僅1000萬元。
改變,發生在2002年。這一年,中關村管委會推出旨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瞪羚計劃”。政府出資成立的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發放的首批擔保貸款中,就有一筆50萬元的貸款給了凱英信業。那一年,配合“瞪羚計劃”的中關村信用建設同時起步,由第三方機構——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負責實施。一個企業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可以入選“瞪羚計劃”,獲得“一星”信用,中關村管委會補貼20%的貸款利息。如果能按時還款,且財務數據穩健,信用就能不斷升級,貸款額度和政府貼息也能相應提高。
中關村的信用建設,比央行啟動的全國征信系統建設早了好幾年。
50萬元,100萬元,150萬元……到2007年,凱英信業獲得的擔保貸款達到300萬元,企業在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的信用也從“一星”升到了最高的“五星”,政府貼息提高到40%。那年,凱英信業營業收入達到4000萬元,員工增加到50人。
2008年,中關村又推出信用貸款的補貼政策,商業銀行向中關村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將獲得中關村管委會的補貼。
“信用貸款”,顧名思義,憑的就是企業信用,即商業銀行根據企業信用狀況,決定是否發放貸款和發放貸款的數額。而信用貸款之所以能在中關村推行,靠的就是中關村已推行多年的信用體系。
“中小企業間流傳著一句話,銀行的門難進。但現在你會發現,各家銀行都在放低身段,中關村企業進銀行的門,容易了。”張旭說,從向親戚朋友借錢,到政策性擔保貸款,再到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中關村信用體系幫助企業完成了跨越。
相關新聞
中關村出口15強
內資近半數
內資企業成為了中關村示范區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中關村管委會日前公布的1-2月份出口數據顯示,1-2月,內資企業實現出口7.3億美元,占中關村示范區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長40.6%,增速高于外資企業34.4個百分點。而在出口15強中,出現了7個內資企業的身影。
在示范區出口15強中,諾基亞通信有限公司以12.15億美元的出口額拔得頭籌,但位于海淀園的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以1.28億美元的出口額奪得第二名,中油測井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工程與農業機械進出口公司、中電科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礦產有限責任公司等內資企業也進入前15強。數據還顯示,內資企業出口超3000萬美元的企業有6家,其中5家企業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