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一樣,中關村又在為3.15做著準備,“工商反復稽查,行業出臺賣場行業經營規范,賣場掛出標語加整頓,報紙電視網絡媒體多方宣傳”。與此同時,中關村的'奸商'依然故我。
王老板在中關村混跡多年,在他看來中關村生存的唯一準則就是:追求商業目的,回避商業道德。“只要你把東西賣出去,別人就會高看你一眼,沒人在意你是怎么賣的。”
賣場需要商家交租金,政府需要商家吸引顧客來消費和納稅,IT廠商需要把產品分銷,消費者也需要買到便宜的IT產品。在利益這個共同的目的下,賣場管理方,工商稅務城管公安部門,以及各種行業商會、奸商們不能互相戰勝,只能不斷博弈:
廠商和經銷商之間暗戰壓貨壓價,廠商剝削的太厲害就無人可用,經銷商太刺頭優惠將轉到別家;政府賣場和商家之間打假打私打逃稅的較量,管的太嚴沒人賣貨交租繳稅,管的太松影響賣場和政府形象;商家、商家之間的太極拳,出招太狠容易斷送一條出貨渠道,出招太面容易被奪去一條出貨渠道。
分配不平均的利益只好從利益的源頭,消費者,身上找齊。所以,現在只要說去中關村,甚至買個電池都要打電話找個熟人,就怕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現實情況。
目前中關村賣場侵害消費者權益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質量。一般商家都會說,”給你這臺機子我真不掙錢”,但現實情況往往是既掙了錢,又多掙了錢;蛘呤琴u出了翻新機,或者是水貨當行貨賣,或者是偷偷把配件扣走,或者是售后推諉不修。雖然消費者心里根本不信他沒掙錢,但處在不懂行的地位上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二,價格。中關村的價格應屬與世界上最奇特的人文風景,商家有時都會迷失自己。網上查的和柜臺寫的不一樣,柜臺寫的和導購說的還不一樣,導購說的和銷售賣的又不一樣。產品的快速更新和淘汰,讓普通的消費者如聽天書一般,導購們再包裝上各種專業技術詞語,讓消費者更是崇拜死了高科技,那就掏錢吧,被轉了型號,多收個一兩千也自以為“不差錢”。
三,票據。商家給用戶開的十有八九是假發票。亦不能讓顧客事后找來保修,也不能讓消費者回去報銷,稅點錢都歸了奸商自己。其他票據名堂更多,收據實際上比假發票強不了多少,收據上蓋的章不一定是真的,即使是真的也可能是借來的章,消費者你就是投訴無門。
投訴維權往往也難以形成威懾。奸商早看吃定了大家“怕麻煩”,“你告我吧”,以及賣場和管理部門之間的推諉更令消費者無所適從。
在村內人士來看,中關村賣場的厚黑文化是歷史的沉淀,是中國商業的一個縮影,自成立之日商人身上原始積累的沖動一直在侵蝕著中關村的誠信環境,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已經到臨界點。
大多中關村老板對現狀漠不關心。一位老中關村認為內,中關村無需改變,她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她就是一個IT大棚,她不可能變成西單或者王府井,“根子在商業制度”。他說他對中關村的樸素理想就是“消費者得實惠,商家得利潤”,但同時他和消費者想的也一樣,想買房子,想買車,想讓兒女上好大學,不使點旁門怎么多來錢?
市場、業者如此,一年一次的315能改變中關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