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電子產業堅實而有力,但我們已經習慣了以一個旅游者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國家,韓國的化妝品、箱包甚至整容遠比其電子產業知名。更遺憾的是我們一直有著“老百姓不相信第二”這個普遍現象,比如說到手機,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蘋果而不是三星,說到電視,我們最先想到的是索尼而不是LG。實際上,韓國的電子產業和電子市場發達程度遠超我們想象,其綜合實力早在十幾年前就可以和美日德等技術輸出大國所抗衡。
韓國的免稅店比較有意思,拋開化妝品、衣服那些女生感興趣的東西不談,我們所見到的電器免稅店里可謂包羅萬象。一些相機擺在電飯鍋旁邊一并出售。PS3、PSV、Wii U等游戲機被擠在很小的一塊地方,更多的展示區還是讓給了與生活相關的家用電器,這里也不難聽到日語和東南亞諸語。記者走進商店那一刻開始,店員的眼睛就直勾勾盯著記者的相機。我們當然知道店鋪里原則上不允許拍照的“江湖 (預訂)規矩”,但一看到游戲相關器材就會不自覺地瞄準并對焦,最后惹來店員用起碼三種語言和我們說:“不要拍照”。
免稅店就一定便宜么?按理說應該是這樣,特別是每當看到大包小包購置服裝和化妝品的大陸女同胞的時候,記者就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但在這家以電子產品為主的商店里,記者試著用計算器換算了一下,索尼照相機(A7)比大陸官方價格便宜一點但有限,PSV甚至不如taobao。再加上來回的飛機票、住宿費、吃喝花銷,顯然來這邊購買電子產品特別是游戲機是不劃算的。那些墮入物欲的女性朋友們則讓記者想到了日本漫畫同人會。同人大會現場購買同人本的阿宅們幾乎是不看價格的,那種現場的購買沖動是最大的消費動力,想來她們也是受到同樣這股力量的驅使,這就是不同文化下存在的相同的購買消費觀念吧。
龍山就是首爾的中關村——雖然這比喻非常沒新意,而且我也不認為這比喻就非常恰當。中關村乍一看去都是高大上的新型電子產品,一些零散小物件都在B1 B2。但是龍山可是名副其實的電子“一條街”,不像中關村那么高樓林立,那些街道兩旁的小店門臉也并不怎么光鮮,但所售物品確實涉獵寬泛。從光纖、光纜到電風扇,你看到這些樸素的小店,第一反應不是問“多少錢”而是想說“拿貨”。更有趣的是這些店鋪頭上的巨幅廣告位可以看到PS4,反差感極大。
回國查資料,龍山的中小電子商鋪超過6000家,分布在12萬90000平米的地區內。對于消費者來說,這里與其說“買”不如說“淘”,當然前提得需要你懂行且韓語過硬。龍山的“高大上”也集中在幾棟大廈里,原因很簡單,中小散戶無法租得起大廈內的攤位,就好似中關村那些“賣光盤的”都在海龍門口一樣。
導游給我們說,這里沒有太多的免稅店,但價格比起中國大陸來說終歸還是有便宜。偶爾看到有“TAX FREE”標記的店可以轉轉,這樣的店有退稅服務。我們和導游說明來意,我們不是來買東西而是來取材的,我們嘗試給導游說明什么是2DS,以及韓國是任天堂在亞洲唯一一個正式發布2DS的國家,導游則微笑著表示:“從來沒見過,Wii U倒是很流行”。
如導游所說,龍山這棟大廈中,凡是游戲專柜前,最顯眼的地方放置的一定是Wii U,而且是正規的韓版。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量的韓版游戲(哈哈,廢話)。因為記者是一個對日版游戲有偏執的人,所以對于游戲的版本比較在意,韓版游戲拿在手里,封面設計與日版完全一樣,但是標題和說明文字都是韓文,這讓記者覺得很新鮮。
這家游戲店門口擺了1比1的模型非常搶眼,同時這家店還經營中古硬件和游戲,折合25RMB左右可以買一個中古的NDS(是NDS,不是3DS)。店門口一個頗大的紙箱里,中古掌機、游戲和手柄、耳機甚至手機充電器混雜在一起。店內,一個足有190cm高的大叔在跟店員詢問一些什么情況,我只聽懂了“馬里奧”三個字,然后店員拿出了Wii U開始向這位大叔做介紹。
游戲店里,Wii U、PS3和Xbox 360都不難找到,沒有看到PS4和Xbox one的身形是因為索尼和微軟尚未在韓國正式發售,而正規店鋪又不可能出售水貨。唯一遺憾的是沒能看到韓版2DS,記者拿出手機,搜索出2DS的圖片給店員看,對方大概知道語言不通,所以用身體語言向我表達了:“知道,但是沒有”的意思。
我們在商場溜達的時候大概是下午5點左右,這個時間段,偌大的電子城內顧客寥寥,偶爾能看到相伴而行的人,但定睛一看會發現是一起來的同伴。資料顯示龍山電子一條街,最高客流量每天可達10萬,相當于鼎盛時期中關村的一半,這對于人口只有5000萬的韓國,常住人口只有1000萬的首爾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數字。但這次龍山之行給記者最大的感觸就是“冷清”。我們所探查的這棟大廈內,最具人氣的地方是一家電影院門口。游戲柜臺確實有很多,但并非每一家都有店員在照看。特別是再與明洞、東大門那些批發、零售服裝和化妝品的地方的火熱程度相比,甚至讓作為游戲行業從業者的記者有了一絲寂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