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一位教育界的朋友應邀去一所中學為高三學生和家長做高考志愿填報與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講座開始,發現來聽講座的
人比校方事先告知的數量少了很多,學校領導解釋說,他們并沒有發通知給所有高三學生和家長,而只是有選擇性地發了幾個成績比較好的班級。他們覺得,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家長來聽這個講座沒什么用。
或許在學校看來好學生可以考上一本、二本,因此他們需要職業規劃需要聽講座,而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可能只能上三本、大專甚至連大專都考不上,所以他們不需要指導,更不需要什么職業規劃,隨便選個學校就好了。關于學校領導這樣的說法很常見,甚至很多學生和家長也是這樣認為的,從填報志愿時就可以看出,一本、二本的學生會仔細斟酌填報志愿,而三本、大專、高職的學生會認為反正都是學校都差不多,隨便挑一所上吧。
其實每個學生都需要職業規劃,而且所謂的差生比好學生更迷茫,更需要規劃。由于沒有正規的規劃,近年來高考過后出現過一些諸如“盲目留學錢沒少花,學不到東西”、“高中畢業就去工作”、“是否該復讀猶豫不決”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作為學校應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學生自己也要多給自己一些機會,不要低估自己,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通過規劃了解自身的發展方向,高考只是某個階段的終點,卻是人生新階段的起點。
說起職業規劃,一些職業教育學校在這方面做的相當突出,他們細心挖掘學生的潛質,不放棄每一名學生,通過職業規劃讓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為此記者特意走訪了IT職業教育學校北大青鳥中關村校區(http://www.bjaccpedu.com/)。“在中關村北大青鳥學習的學生層次各有不同,但學校會根據每名學生的情況進行職業規劃,讓學生最大程度的展現自己的優勢。就拿ACCP課程(http://accp.bjaccpedu.com)來說,這種課程主要面向高中生,共十八個月,課程相對于大學的計算機課程更據針對性、實用性。很多學生來的時候剛高中畢業特別迷茫,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也沒想過以后的發展方向,習慣了高中時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但通過職業規劃師對其進行職業規劃,告訴他未來所接觸的工作和工作的前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在我們這里,沒有差學生,只有對未來沒有規劃的學生。”該校區的有關負責人這樣向記者解釋。
從學校在職業規劃指導講座中都對學生分別對待來看,其實,發一個通知對學校來說不是什么難事,專家一次講座能讓更多學生、家長受益,不是更好?至于聽了講座,學生和家長感覺有無價值,那應該讓他們自己判斷。我們可以看到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將青少年視為祖國的未來。但實際情況卻收效甚微,學生出現的問題反而卻越來越多,究其原因還是要歸根于人們的認識問題。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重視的只有成績,覺得成績決定一切,使得那些成績稍差本身卻很有實力的學生得不到平等的對待,促成了好學生更加好、差學生更加差的局面。我國教育事業一直貫徹“錦上添花”的政策,卻忽視了“雪中送炭”。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在“錦上添花”讓好學生更好的同時,也不應忘記“雪中送炭”讓差生進步,這樣將更有利于人才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