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中關村最初創業的開始,倒買倒賣居多,創新水平不高,這是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企業市場化的初探,正如聯想柳傳志所說的是一個貿工技的過程。正是因為這樣的市場導向,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都可以在中關村找得到,未來中關村會創造更多奇跡。”科技部火炬中心原主任、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在對記者說這番話的時候掩飾不住對中關村的深厚感情,“從這個歷程看中關村非常了不起,很多人不是很明白,而我親歷了中關村和中國高新區發展的整個歷程,深有體會。”
直到今天,有時候張景安還會開著車到中關村軟件園去看看。從1980年陳春先創辦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到1990年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說“到上地去”;從跟著宋健去看上地,到后來跟著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去考察北清路……今天的中關村直通向北清路,并向更北延伸,而張景安是看著“中關村長大的”。
去年在一個民營企業大會上,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勤在介紹張景安時說:“如果要選中關村這30年發展誰最支持我們,我第一個選張景安。”話音落下,臺下的柳傳志、段永基、王小蘭、陳慶振等企業家一起鼓掌。對于中關村,對于中國高新區發展,張景安始終是那個最有發言權的人物之一。無論關于中關村未來的發展外界有多少擔憂甚至質疑,張景安都充滿信心,究竟為什么呢?
“中關村是一個旗幟、一個概念、一個思想,并不是一個"村",它是一個開放、創新的系統。在這面旗幟之下,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這里創新,中關村是一個流動、競爭、開放的集體。包括微軟、英特爾、思科等全世界大公司都在這里設立研發中心,這里凝聚和吸引了全世界的天才。一流人才去的地方,必然是最有希望的地方、最能夠出奇跡的地方,因為一流的人才聚集,必然會產生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業績。有多年的積淀、創新的文化、一流的人才,中關村必然成為奇跡出現的地方。”張景安說。
而這個奇跡的產生有賴于中關村先行先試的創新示范作用的有效探索。
讓資源跨部門集聚
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1999年,國務院批復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9年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0年一個批復,足見中央對于中關村的重視程度。
“十百千工程”、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是目前中關村示范區建設兩個旗幟鮮明的方向。由此,中關村企業普遍感覺到,政府資源不斷向大企業傾斜。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原委員趙慕蘭說:“"十百千工程"確實是針對有規模的大企業的,其他如"高聚工程"、"海聚工程""千人計劃"評價標準都不針對企業規模,而是強調人才的層次。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市進入"千人計劃"的,有54個出自創業園,F在中關村實施的政策,大家看起來好像都是在扶強扶大,其實中關村并沒有放棄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只不過新政策搶眼,老政策不再提及,大家以為沒有了。”
政府資源的投向一直是企業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行業來看,企業所期望的政府資源合理配置,更多地表現在傾向于有利于企業自身和所屬行業發展的方向。然而中關村發展這么多年,北京市政府在政策和權限框架內進行了大量嘗試,對于軟硬件環境的建設也竭盡所能。眼下備受關注的“1+6”平臺,在趙慕蘭看來,是政府資源投入產業直接推動產業發展的體現。“政府資源歷史上從來都是分散在各個行政系統內,"1+6"就是想把原來分散在不同行政系統內的資源集中調動,跨行政系統調動資源投入中關村,這實際上是最近這段時間政府想做的事情。政府自己的資源直接投入的話,由于中關村企業數量太多,政府不可能像撒芝麻粒一樣去投入,因為政府本身有那種扶植性的政策,它是普惠的。所以,要想集中力量辦大事,就要將資源投入重要的項目當中去。所以"1+6"服務的對象是以重大產業化項目、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為主體的。”她說。
讓發展基于產業研究
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是單個企業所能主導的,而是要有一個產業集群來完成使命。因此,中關村核心區的發展重點之一北部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業園,中關村軟件園、生命科學園、環保園、永豐新材料園等。“專業園”是產業模塊化的產物,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途徑。
但是,一位在新材料園的企業表示,雖然政府在專業園區的布局和建設上投入心力,但是由于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因此,企業在園區里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只要是制造為主的產業,都不可能在中關村、在北京形成大規模的產業。”趙慕蘭說。
她說:“從創業的機會方面來講,中關村獨一無二;但當企業長大了,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機會,而是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比如空間的擴張,這種資源肯定不是中關村的優勢了。只要一牽涉土地、人工的成本,企業就可能被逼到外地去了,這是毫無疑問的。”中關村十幾年來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政府投入很多資源,企業經過艱難的創業,有少數慢慢做大,卻因為用地用人成本等客觀因素離開了中關村。有一位調查員曾經很不客氣地指出,中關村有企業沒產業。
2008年,英特爾最后一條生產線從硅谷撤走了,硅谷半導體產業領域完全沒有生產了。但是硅谷仍然在半導體產業占據霸主地位,并不是因為沒有生產線就失去霸主地位。“這里涉及什么問題?就是政府既然決定直接插手推動產業發展,那么就應該認認真真做產業研究,不同的產業有其自身發展規律。你要通過研究,選擇若干個適合在這里發展的產業,然后還要研究,采取什么方式才能和市場形成合力,來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以及什么樣的機構去實施推動措施。這是經過一層一層嚴密思維,由客觀規律決定的。”趙慕蘭說。
實際上,經過多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正在不斷細分,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律決定的。而產業細分正是新興產業誕生的機會,中關村下一代互聯網、生物育種、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的產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讓市場的力量去助推中關村正在孕育的新興產業,以政府的力量去研究和探索最適合在這片土壤里形成產業集群的產業,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細分領域,都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局部超越硅谷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