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組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5個中央和國家部委與北京市近日聯合出臺政策,決定在中關村全面建設中國特色人才特區。
從2011年到2015年,中關村將分“兩步走”,實行特殊政策、特殊機制、特事特辦,率先構建與國際接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利于科學發展的人才體制機制。
中關村,因人才而生。沒有“中國互聯網建筑師”亞信科技,我們“觸網”的時間表會推遲;沒有“星光中國芯”的締造者中星微,我們的電子產品仍會大量植入進口多媒體芯片;沒有“眾里尋他”的百度,我們無法便捷地在中文網絡世界“沖浪”……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循著“海歸”人才創業創新的軌跡,中關村的“跨國人脈”隱約可見。
中關村的優勢,首先在其智力資源高度集中的比較優勢。目前中關村核心區擁有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個國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6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5個國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全國近四成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承擔了1/3左右的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及近千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如今在中關村示范區,高素質從業者逾百萬,博士、碩士約12萬人,“海歸”人才過萬人。人才資源的創新潛力迸發,當初靠的是“帶頭吃螃蟹者”破釜沉舟的勇氣,今天則亟須更充分的制度性保障。
中組部等15個中央和國家部委與北京市共同印發《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中說:“探索建設人才特區,是構筑我國人才發展戰略高地、形成我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戰略選擇。”“中關村示范區具有建設人才特區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
人才特區,“特”在哪里
求賢若渴,中關村呼喚高層次的創新人才、開發性的創業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軍人才。
人才特區,“特”在哪里?創新體制機制,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將“借鑒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經濟特區的經驗”:特殊政策、特殊機制、特事特辦。
中關村示范區將實行13項特殊政策,包括在人才特區布局和優先支持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推動投資便利化;簡化外匯資本金結匯手續;科技經費列支政策;進口稅收免征政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兼職管理制度;在高層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戶、醫療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等。
開啟生活綠色通道,解決人才后顧之憂。不需為戶籍奔波,國內的高層次人才,可跨越戶籍限制,直接落戶北京;不需為看病麻煩,特區的高層次人才專享醫療待遇,可持特發醫療證,到指定醫療機構方便就醫;需要住房的可定向租賃,北京將為此加速建設1萬套以上定向租賃房,解安居之憂。
“海歸”人才將有更大空間。中關村將成立專門服務機構,研究制定特殊辦法,在擔任領導職務、承擔科技重大項目、申請科技扶持資金、參與國家標準制訂、參加院士評選、申報政府獎勵等方面,為“海歸”人才提供良好條件。
作為人才特區,中關村的人才工作還將實現更特殊的管理體制。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的指導下,由中央組織部牽頭,15個中央和國家部委與北京市等參加,共同組成人才特區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人才特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中關村示范區將分“兩步走”率先建成國家級人才特區,第一階段是2011到2012年,聚集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3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初步形成機制新、活力大、成果顯著的政策體系;第二階段是2013到2015年,聚集5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全面提升。
廣納英才,為全國探路
目前全國40%的風險投資聚集在中關村,“在這里,只要你有想法,不怕沒有資金”。
從“電子一條街”到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被譽為創新創業的“夢之村”。成為人才特區后,“夢之村”有怎樣的新目標?回答是,“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
為此,未來五年,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將有五大任務:大力聚集拔尖領軍人才與科技創新要素,搭建高層次人才的自主創新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的創業支持體系,創建具有國際水平的產業環境,完善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服務體系。每個任務又細分為具體項目和指標。
人才特區要放開眼界、放開思路、放開胸襟,廣納天下英才。中關村示范區把服務瞄準人才創業的每一道坎,建立從項目植入到轉化發展的全程服務體系,探索了“孵化+創投”的運營服務模式。
創新創業浪潮奔涌,才有新興產業勃興發展。《意見》要求中關村“以人才引領產業發展”、“促進新興產業高速發展”。僅“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到2015年將推動區域形成萬億元以上的產值規模。
更重要的還在于,作為人才特區,中關村其實是在為全國“探路”。到2015年,中關村國家級人才特區全面建成,一條重要指標就是,成功探索出具有全國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人才政策體系,人才特區建設經驗得到充分總結和不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