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生活 > 正文

已建成地下環廊 “命運”各不相同

日期:2011-01-12  來源:千龍網
[字體: ]

  海淀、朝陽和西城在本市先后建設地下環廊,以疏導局部地區交通擁堵狀況。昨天,記者分別對這些已建成的地下環廊進行探訪發現,CBD人行環廊由于導引標志明顯,使用率非常高;奧林匹克公園地下環隧設施處于“休眠”狀態;而本市第一條中關村環廊,則因標識不清,就連每天在此“趴活”的出租司機都不知道旁邊的入口就是環廊;在西城,金融街環廊已建成數年,因找不到合適出口,始終處于關閉狀態。

  CBD地下環廊:

  每分鐘200人通過

  功能:行人

  近期北京CBD銀泰至航華地下通道啟用,大大縮減了人們步行穿越東三環的時間,昨晚7點交通高峰期記者觀察每分鐘就有至少200人通過這一地下通道穿越交通繁忙的國貿橋、東三環。

  早在5年前,朝陽區就計劃在位于CBD的中環廣場、銀泰中心和航華大廈等3個寫字樓之間修建地下通道環廊進行連接,根據最初規劃CBD地下人行通道總長度為5000多米。

  昨晚7點左右,從國貿地鐵站出站后,根據明顯的導引標志,記者向南走進通往銀泰中心的地下通道,通道內已經開了一家超市、幾家飾品店,在通道內左轉向東下電梯就進入了銀泰至航華地下通道,長170米左右的地下通道內寬敞明亮,最明顯的是標識非常豐富,除了墻壁、頂部上有公交車站、地面大廈名稱、地鐵指示等,地面也有東西南北方位指示、交通方向等,墻壁上有大幅關于低碳、保護地球等公益廣告,墻壁上還有祝賀該通道開通啟用的宣傳畫、CBD地區地標性建筑的圖片。記者觀察,每分鐘內就有至少200人通過通道,該通道的使用率還是非常高,但因為比較寬敞,走起來也沒有擁堵感覺。

  一位走過通道的白領女士說,她幾乎每天都要幾次穿過該地下通道,她稱猶如走進了藝術宮殿,賞心悅目。相比以前在地面穿過東三環,該地下通道節約了很多時間,“以前過國貿橋,等紅燈、等汽車,有時候要10分鐘才過去,現在走這個通道,3分鐘就夠了。”該女士說,通道干凈整潔,比地面上與汽車爭道也安全多了。希望CBD的地下通道更多一些。

  奧林匹克公園地下環隧:僅有停車場對外開放

  功能:行車+停車

  在奧林匹克公園,除了有地面上的“鳥巢”、“水立方”等這樣的地標場館外,其地下還有堪稱亞洲最大規模的地下環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地下環隧配套設施。環隧設施賽后利用情況如何,記者采訪發現,目前除了地下停車場對社會開放外,地下環廊基本處于整體“休眠”狀態。

  昨晚6點多,記者試圖進入地下環廊,在水立方與國家體育館之間的西門,大門處于半開放狀態,門口處的幾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地下環廊是封閉的不能通行,地下只有一個停車場是對外開放的。

  按工作人員的指引,記者沿北辰西路向北至大屯路向東,一路尋找地下環廊或停車場的入口,然而在奧園北側的幾處門口,雖然有地下停車場的標識,但都不允許進入。最終,記者兜了一大圈才從北辰東路西側的四環輔路的一處入口進入地下停車場。在通往停車場的隧道內,記者看到有通往成府路的岔路口,不過此口已被隔離墩擋住,在停車場的入口處,另一條可繼續前行的道路也被隔離樁“截”住。“這里的路都是封著的,走不通,現在地下只有我們的停車場對外開放。”停車場的一位管理員介紹,他在這里工作已經快一年了,從沒見過環廊開放通車,聽同事說,只有在重大節假日,路面車流量特別大時,環廊才偶爾開放。

  記者看到,此時的地下停車場只有幾輛公園日常使用的電瓶車靜靜地“趴”在一處墻角旁,另有兩三輛社會車輛停在車位里。記者按指示牌從停車場出來便到了惠中隧道中部的一個出口,出口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通往路面的唯一出口。

  金融街地下環廊:

  建成后始終關閉

  功能:行車+停車

  建成數年卻一直沒有啟用的金融街地區地下環廊有了新的進展,規劃建設中的西二環地下隧道將在金融街地區設置若干個入口,連接金融街地下環廊以及各個寫字樓的地下停車場。未來,市民可駕車從金融街進入西二環隧道,直接到達南二環,避開地面擁堵的車流。

  記者昨天傍晚來到位于太平橋大街的金融街地下環廊出入口看到,這個出入口像多年來一樣,仍然處于封閉狀態。而金融街地區各個路口由于下班高峰而非常擁堵。出租車司機說:“這么多年來來回回路過這里,從沒見開放過,現在路過的時候幾乎是視而不見,早就把這忘了。”

  根據西城政協經濟界別委員的提案,已經建成多年的金融街地下交通循環系統,由于各種原因,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出口,因此地下環廊至今無法發揮作用。據有關人士介紹,金融街地下環廊一直沒有啟用主要是因為原先選取的出口地點在月壇體育場加油站附近,但是該地段一直都擁堵嚴重,不適合作為出口。此外,太平橋大街的出入口由于沒有納入整體交通管理系統,也無法使用。

  中關村環廊:

  出租司機不識出入口

  功能:行車

  開通于2007年12月的中關村地下環廊設計原意是分流中關村地面車流,然而環廊開通3年以來,由于宣傳不夠,再加上地面標志設置不明顯,導致很多經過該區域的車輛并沒有充分利用地下環廊。

  昨天晚高峰,記者從中關村E世界北邊的環廊入口進入,雖然地面的車流已經排起長龍,但環廊里卻少有車輛,行駛暢通,記者僅用3分鐘就抵達了西北四環輔路。而在正常情況下,從中關村E世界到西北四環輔路的行車時間至少需要20分鐘。

  記者在環廊內發現,經過去年的改造,過去環廊內部標識過于密集的情況已經改善,前往不同樓宇的標識清晰醒目,地面上也有藍底白字的中文提示,而且環廊出口與地下停車場出口的標識在顏色上進行了區分,方便司機快速找到目標出口。可以說在地下環廊行駛,引導標識的設置還是非常到位的。

  海淀區政府有關負責人此前曾表示,全長1.9公里的中關村地下環廊與中關村西區內的18座樓宇相連接,道路寬7.2米,單向車道,有10個出入口(6進4出)與西北四環和中關村大街的地面相通,目前除3家大廈正在建設外,15座樓宇的出入口已全部與環廊連通。這意味著,市民通過環廊可以方便抵達各個大廈的停車場,并能借助地下環廊避開中關村“堵點”。

  按照當初的設計能力,地下環廊可引導5000輛地面車輛分流地下行駛。然而,這么一條方便快捷的地下通道卻為何車輛稀少,造成資源浪費?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司機,他們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宣傳不夠造成很多人并不知道環廊的存在,另外就是環廊出入口的標志設置不明顯,以至于很多人與其擦肩而過。一位在中關村E世界北邊環廊入口處“趴活”的出租車司機驚訝地告訴記者,環廊藍色的出入口標識與周邊地下停車場的標識很相似,他還以為環廊入口是一個地下停車場。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