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美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中國三大男高音抗戰演唱會》
總政歌舞團:《十二月戀歌》
去中關村看精品大戲已成為老百姓的一種期盼,因為三年來,每到香山紅葉染透大西山的時節,也是北京最美的金秋季節,大家就可以到海淀區十多個劇場集中欣賞來自國內外的精品文藝演出。由海淀區委、區政府主辦,區文化委、區演出聯盟承辦的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已拉開帷幕。從9月1日至11月30日,為期三個月,120臺、400余場精彩文藝演出將在海淀區17個場館上演。2014年的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有以下幾個特點:
核心價值引領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海淀文化建設始終堅持的宗旨,也是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主線,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許多劇目以各自的藝術方式闡釋了中國夢這個主題。
2014年9月3日,在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能容納一萬八千人的首都體育館座無虛席,全場高歌《義勇軍進行曲》,氣勢恢宏地拉開了“中國三大男高音抗戰演唱會”的帷幕。這場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重場音樂會,是近年來國內舞臺上首部以“抗戰”為主題的大型聲樂演出。“中國三高”攜手交響樂團、合唱團,為觀眾帶來了《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等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全景式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9月長達14年的中國抗戰歷史畫卷。
軍隊文藝院團是海淀區的高端文化資源,從第一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開始,轄區內的百姓就能率先欣賞到各團創作的最新劇目。解放軍藝術學院是全軍唯一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是軍旅藝術家“夢”起飛的地方。解放軍藝術學院創作了綜藝晚會《夢起飛》,這是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開幕大作。整臺晚會以激越飽滿的青春氣息,圍繞著中國夢、強軍夢的重大主題,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體現軍校學員對中國夢、強軍夢的渴望和追求。
總政歌舞團最新創作的大型歌舞詩《十二月戀歌》是中關村金秋演出季重要的演出之一。作品以北疆邊陲某哨所為核心形象,以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時間變化為演進邏輯,將歌曲、舞蹈與戲劇表演段落結構串聯在一起,表現了戍邊戰士熱愛祖國、獻身國防的博大情懷,以及聽黨指揮,能打仗、打勝仗的堅定意志和軍人品格。總政歌舞團老中青三代優秀藝術家齊上陣,用歌聲和舞蹈譜寫了一部輝煌的歌舞詩。
中央民族歌舞團是海淀區獨特的優質文化資源,歌舞團有楊麗萍、騰格爾、扎西頓珠、德德瑪、曲比阿烏等著名藝術家,具有“不可復制”的優勢。2014年民族歌舞團面向市場創作了歌舞劇《傳奇》、騰格爾演唱會等面向大眾的演出。《傳奇》全劇匯聚了15個少數民族特色歌舞節目,一些少數民族舞蹈是第一次登上舞臺。《傳奇》的主創專門請來了景頗族的刀王進行指導,讓大舞臺上第一次出現了景頗族舞蹈;生活在大小興安嶺的達斡爾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種形式,《傳奇》將達斡爾的民族舞蹈搬上了舞臺。舞臺布景整場無暗場,更是《傳奇》一劇的“傳奇”之處。在演出時,觀眾席的上方變成燈光的世界,根據演出內容時時變幻出不同的場景,比如云彩、花朵或星空,觀眾們獲得身臨其境的美感。
四方精品匯聚
中關村金秋演出季從第一屆開幕式《胸中海岳夢中飛——走進中國科學院》演出開始,就堅持精品引領戰略,這既得益于區域豐富優質的高端院團和優質場所,更與海淀的人群稟賦密切相關。100多萬科技園區員工和高校青年既是青春時尚的象征,也是文化消費的主力人群。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在劇目上呈現了百花齊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原創劇目和傳統劇目以及不同類型的國外劇目更多出現在海淀的場館里。
北京大學歌劇院研究院在第二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開幕式上,演出了原創實驗歌劇《為你而歌——王選之歌》后,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創作的又一部音樂劇《元培校長》將在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上演。中國高等教育之父蔡元培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全劇展現了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觀念與實踐造就北京大學一代輝煌的故事。劇中還將展現陳獨秀、李大釗等諸多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此外,劇情也將尊重史實,為觀眾呈現那個風云年代的不同歷史片段。該劇的音樂獨具匠心,以20世紀初的流行音樂和學堂歌曲來勾勒故事的時代背景,并以交響樂、民謠音樂和搖滾樂打造全劇雅俗共賞的藝術氣質。
讓人尤為欣喜的是,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戲曲演出匯聚了中國許多著名的劇團和傳統劇種。中國國家京劇院和北方昆曲劇院奉獻多場經典劇目,如《鎖麟囊》、《春草闖堂》、《四郎探母》。蘇州評彈團的評彈大戲《雷雨》讓人充滿期待。北京的地方劇種曲劇是演出季要特別推薦的,北京市曲劇團以演出老舍先生的創作為主,本次演出季演出的《歌唱》是根據《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創作這首歌時的真實故事創作而來。劇情大意為:準備慶祝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演出,天津某文工團的編劇王同志一直為沒能完成創作新歌曲任務而焦慮,在天安門廣場上突然靈感迸發,終于創作出《歌唱祖國》這首所有中國人都喜愛的名曲。全劇采用北京曲劇音樂風格與西洋交響樂融合的創新手法,以一種獨特的視角,通過一首歌的誕生,反映了新中國建立初期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在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演出此劇更具有特殊意義。
中間劇場是坐落在西山文化創意大道上的民營劇場,納入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6場演出均為引自國外的劇目,演員也以外籍為主。其劇目包括美國形體話劇《3站臺》、葡萄牙現代舞劇《大河家園》和葡萄牙兒童互動舞劇《字母工廠》。這些劇目的上演,進一步豐富了演出季的內容和形式,也讓海淀的老百姓有了更多機會了解不同藝術形式。
惠民渠道多樣
政府補貼力度持續加大、聯盟成員積極參與、演出數量不斷增加、文化惠民渠道逐漸拓寬也是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突出特點。與上一屆相比,今年的演出場次增加了近200場,達到403場。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是北京市惠民文化消費季的組成部分,得到了市文資辦、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在消費季中獨樹一幟。
為了鼓勵部隊和海淀科技園區300強的企業觀眾,主辦方在文化惠民政策上給予了更多支持。通過對駐區高新企業文化需求的專項調查,聯盟在演出單位及新劇目的引進上,努力滿足中關村科技園區文化人群的消費特點和觀賞需求,得到企業員工的歡迎。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北京中海紀元數字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協會、中國醫藥集團等有影響力的企業與協會都是演出季的擁躉者。北大、清華、北航、人大等高校劇場是聯盟的中堅力量,他們引進的多種演出劇目,突出劇目的青春特色和時尚追求,為駐區百姓奉上了音樂劇、芭蕾、舞劇等高雅藝術,已經成為具有各自特色的劇場;駐區部隊院團不僅一如既往地被納入演出季中來,而且直接服務于廣大駐區官兵,讓文化惠民在更多軍營結出碩果。
第三屆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資金比上一屆增加了一倍,惠民票補貼占到總額的80%。經過前兩年的市場培育,廣大群眾贊賞惠民票的補貼形式,參與度逐年提高,切合了政府引導、文化惠民、繁榮市場的初衷。群眾可以自由選擇節目,從而鼓勵演出單位推出更加符合群眾需求的劇目,拓展演出市場。
中關村金秋演出季這個年輕的海淀文化品牌已經走到第三年,堅持政府引導、精品引領、文化惠民的指導思想,使得海淀區挖掘聯盟資源潛能,分層普惠各界民眾的平臺建設更為堅實、匯聚作用更為顯著,中關村金秋演出季的影響力、輻射力持續擴大,現已成為引領和凝聚區域文化演出消費市場的主要力量。
春華秋實,四季繽紛,海淀區作為全國的文教大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所在地,“把最好的文化獻給人民”這個“十二五”時期文化建設確立的主題,已一步步從群眾的文化期待變為絢麗的文化現實。